我的游戏经历和大部分人应该都不同,从小学开始接触PC,但当时主要是看各种电脑杂志,然后对着杂志上说的鼓捣各种软件,包括用PS 5.0做特效,VB6写小程序之类的,还有折腾各种屏保和桌面美化软件。 后来在同学影响下才接触了游戏。当时找了很多游戏试玩,包括极品飞车4,红警2,半条命,抢滩登陆之类的。 试了一圈以后发现比较喜欢RTS。
RTS当时其实是主流,除了上面提到的还有有星际争霸,帝国时代,家园这些,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魔兽争霸,主要是因为英雄系统。当时只有混乱之治,还是英文版,所以没看懂剧情。不过当时报刊亭和书店可以很容易买到正版游戏,而且价格不算贵,我就买了正版的。 不过其实我一直是没有玩对战模式的,对着攻略玩了战役,然后就开始打AI,还玩了很久的地图编辑器。
随后就是暗黑2,当时我是看画面买的,后来才知道也是暴雪的。不过当时水平不高,乱加点,玩到中间感觉难度高升级太慢就开始找修改器试各种人物技能,玩了很长时间。
后来就开始找各种WRPG和RTS,包括微软系的神话时代,国家崛起,还有地球时代,帕拉世界之类的。RPG有博德之门2(当时还查了半天DND,不过因为系统复杂和对话很多还是没玩下去),超越神界,地牢围攻,冰城传奇这些,还包括国产的秦殇,复活和刀剑封魔录。
不过我不是很喜欢回合制的游戏,幻想三国志,轩辕剑苍之涛还有仙剑3都玩了,但没有玩下去。 大富翁6是那时候最早接触的模拟类,后来听说4代更好,不过因为只有回合制还是没玩下去。SRPG应该玩的最早的是英雄无敌4.
动作冒险类当时主要都是在主机上,不过PC上有很多电影授权游戏。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应该是我最早玩的这类游戏,当时和书以及电影一起看的,剧情比较忠于原著,而且几种魔法的设定还有巫师卡收集都很有意思,我后来还玩了2和3代。
后来RTS逐渐走竞技路线,而且越来越少了,我就主要玩RPG和动作冒险了。不过也是是有周期的,当时家里4-5年才换一次电脑,所以到后面大作都玩不成了,当时硬件更新快,比如我当时显卡显卡只支持Shader Model 3.0,所以后面要求4.0以上的都玩不了,巫师1和两个世界当时就是配置不够没有玩。
当时玩了地牢围攻2,泰坦之旅,老滚4,哥特王朝3,Loki之类的RPG,还有蜘蛛侠,绿巨人,恶魔之石,指环王,波斯王子,刺客信条这些。
另外就是休闲游戏了,这方面主要也是靠当时的电脑杂志,当年我的一大乐趣就是去地坛书市买各种杂志和光盘。当时一个杂志介绍了http://www.kidsdown.com/ ,这个网站到现在还存在,几乎完整的包括了休闲游戏的历史。当时PC上主要都是街机游戏的改编版,以Shareware形式发售,会提供体验版。当时另一个杂志介绍了Mummy Maze,是Popcap早期的一款游戏,也是我在Puzzle类型的入门游戏,然后我就在网上找下载,官网当时售价是29美元,别说那个年代了,放到现在也很贵,所以就各种找注册码。 在这过程中找到了幻想游戏,最早的幻想游戏3.0几乎集成了Popcap的所有游戏,而且全部是注册版,包括Bejeweled(三消类的先驱),Zuma(开创了一个类型),Seven Seas(我接触最早的回合策略类),此后我就一直玩幻想游戏发布的各种合集。 还有就是Alawar发行的各种街机改版游戏,包括打砖块Magic Ball系列,模仿Snow Bros的Snowy The Bear's Adventure,模仿Digger的Digger Adventure/Beetle Ju,Pacmania系列,模仿Lode Runner的Gold Sprinter,还有我在Platformer上的启蒙游戏Brave Dwarves(这个其实是偏Metroidvania的)和Turtle Odyssey。
后面虽然有玩过各种FC模拟器,但是感觉早期的游戏难度高,画面又不好,基本都没有玩下去,包括经典的马里奥1代我当时只打了第一世界。
在这过程中我接触了很多非常有趣的游戏,也知道了IGF。 包括很多获奖作品都很喜欢,比如Aquaria,Oasis,Wik and the Fable of Souls。 包括陈星汉当年的作品Cloud,幻想游戏就专门写了文章介绍,当时这款游戏和市面上游戏完全不同,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后来我开始自己研究破解游戏,这最初其实也是受到杂志的影响,杂志介绍了看雪论坛,因为当时主流厂商Reflexive,Alawar,Big Fish Games这些厂商游戏加密都一样,国外也有教程,我就开始在完全不理解的情况下照教程操作,接触汇编语言比C还早,后来过了几年才完全理解了各步骤的意义。 然后还研究了游戏资源的提取。 PvZ刚发行的时候我就装到学校电脑上玩,然后很喜欢主题曲,还提取了游戏音乐(当时PvZ的音乐格式是mo3,我研究了很久)。
后来PC休闲游戏逐渐衰落,智能手机兴起,Popcap被EA收购,其他厂商逐渐转型,只有Big Fish Games还在坚持,但游戏类型基本只有HOPA这一类,就是找物和传统AVG的结合体。 我也转到猛犸汉化组和ChinaAVG活动,了解了不少经典AVG作品和GOG平台,同时开始参与汉化。 这段时间我基本不玩大作,但是玩了不少独立游戏和手机游戏。 独立游戏包括Trine,The Book of Unwritten Tales(这款游戏当时只有德文版,因为找不到发行商,直到3年后才由Nordic Games发布了英文版),Braid(这款游戏其实发售时我错过了,是后来通过王垠的博客了解到的,http://www.yinwang.org/blog-cn/2013/03/04/braid ),Orcs Must Die之类的。 手机游戏就是苹果的那些流行的,比如Angry Birds,Cut the Rope还有Fruit Ninja这些。
我一直都比较排斥主机(现在也是),主要原因就是感觉主机性能又差,又封闭,功能还完全能被PC取代,再加上我比较喜欢的游戏类型大多不适合主机,而且PC又有模拟器,当时觉得主机完全没有存在的意义。大学后,虽然Kinect和Wii的体感我非常感兴趣,但还是没有买任何主机,而XBOX模拟器到现在还不行,PS2的模拟器也不完善,所以基本上6-7代的主机独占游戏都完全没接触过。 后来XBOX One基本取消了独占,索尼出了PS Now,而且支持PC,我才通过PS Now补了PS3的几个著名系列,比如God of War,Uncharted,Sly Cooper,Ratchet & Clank,ICO这些。 再后来PS4特惠再加上我想玩的游戏已经有好几个了,而且感觉模拟器几年内也出不来这才买了第一台主机PS4。任天堂的游戏基本都是用模拟器玩的,而且基本只玩了塞尔达和马里奥系列。
自从星空娱动发行圣域2之后销量不佳倒闭,国内就很难买到PC正版游戏了,Steam其实我是12年注册的,当时是Trine 2这款游戏实在太出色我才想去买正版支持一下制作组。 不过最后因为支付不方便并没有购买成功。 后来出了国有了信用卡,正赶上之前我非常喜欢的The Book of Unwritten Tales在steam推出了2代抢先体验版,这便成为了我Steam上第一款游戏。 当年的感恩节我正好换了电脑,又赶上steam特惠,当时打折力度也很大,基本都是-75%,然后就把以前玩过的游戏都补了一遍,从此开始了+1之路。
到现在我还是以玩独立游戏为主,大作反而玩的不多了。感觉大作现在其实基本都走向了开放世界动作/射击的道路,而多样化的游戏类型还有比较好的创意基本都出在了独立游戏上,开始写评测也是为了让好游戏能有更多人知道。
Sadi 1年前
我在高中时候也试过vb编程,不过垃圾电脑特别慢并且总是重启就做罢了还是乖乖玩GBA模拟器。也尝试过破解汉化,不过看起来很难也作罢了哈哈~ 虽然我也爱玩独立游戏,不过更多还是在主机上面玩,没办法才在PC玩,PC非固态开机要一分钟是个问题……
个人觉得Steam的独立游戏其实是对于当下游戏一个补充。
在当时业界从2d强行转3d,近两个时代机能大幅进化时期,很多优秀的2d游戏制作团队没能适应逐渐增多的开发预算而倒闭,在这个过程出现了某种断层,当时优秀的一些2d制作经验没能跟新的3d制作模式和新的设计理念相互融合。
也跟门槛有关,Steam是随着网络数字发行而来,所以发布游戏成本并不高,在之前的发布成本是需要到工厂印制实体盘的,那个成本不是一般人能接受得了的。并且随着工具成熟,一些引擎工具使得现在开发游戏比以前简单多了。
所以当门槛越来越低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各具特色的游戏出来了。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