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目的性较强,希望向某些特定人群“安利”游戏,那么可以考虑根据对方的特点进行针对性地安利。例如:
1、喜欢电影、电视剧的人(同学、同事等),可以利用《黑镜》互动电影进行类比,底特律、艾迪芬奇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此外喜欢阅读的人也一样,可以用轻玩法、重体验的游戏论证自己的观点。
2、重视家庭的人(老娘,大姨妈等),可以推荐任天堂的LABO或者NS上的剪纸游戏——至少我大姨这个从不玩游戏的人还是很惊喜的,她觉得这些内容寓教于乐,甚至以后可以给她的孙子买一份。
3、觉得游戏“浪费时间”的人,可以推荐些轻度手游,例如微信自带的跳一跳等。你无法让这些人发自内心去接受游戏的价值,但可以让他们理解游戏已然成为现代社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事实上,我觉得没有必要让别人产生“游戏很有价值”、“游戏很重要”的观点。我曾经极度热衷于向身边的亲人朋友们推荐我觉得出色的作品,无论是书籍、影视作品、动漫作品还是游戏;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历的增多,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人力的有限和开阔眼界的稀缺。对于某些人来说,动画就是“给小朋友看的”,游戏就是“玩物丧志”;即使同是玩游戏的人,有些人也只对时下流行的“吃鸡”、“屁股”感兴趣,亦或是单纯缅怀着回忆中仅存的“CS”、“DNF”;即使是同为独立游戏和主机游戏的玩家,也有人只对3A大作和车枪球感兴趣,无法体会到某些看似软萌、实则硬核的游戏的内涵。
总的来说,不要为别人不理解你的兴趣而苦恼,也不必想要成为新时代的游戏“耶稣”,普度众生;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活法,安心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就好,其他的随遇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