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似有误导大家觉得是要停刊,抱歉了。其实我只是在怀念那些购买和阅读(纸质)大软的日子。希望休刊之后重启的大软更加绚烂多彩。以下为原文。
————————
2000 年开始看大软,那时我上初中,我会把大软放在课桌抽斗里上课时瞄着看。
因为家里不支持,我只能把早饭钱省下来。
我住在新疆的一个小镇,那里一共两个书报摊,每个月每家只进一本大软,去晚了就可能被人买走了。每个月初一、十五发刊前后几天,我下课都要去问问大软来了没。如果被人买走了,就一定要趁到城里补课的机会买回来。买大软当时对我来说还不只是钱的问题。
看得久了,我竟然对编辑们产生了亲近感,通过文字,我熟悉了他们每个人。在这座几千人的小镇,除了他们,我找不到对游戏同样热衷的同好。大软带我进入了“圈子”,尽管我身处闭塞的小镇,能读到这些千里之外传来的文字,总让我非常开心。
高中后零花钱宽裕了,也搬到了省会城市,大软一本都没落下。
终于有一天,我跟父亲坦白了。家里总是准时出现的新大软,我过度使用的“借XX同学的”借口,还有书架上整年的大软书脊拼出来的图案,都深深出卖了我。那天我哭了,想起之前每个月都有一半的上午饿肚子,只为了买大软和其它两本电脑杂志(微型计算机和电脑爱好者),觉得很委屈(其实是矫情)。
高中三年,我的旧电脑已经跑不动大多数大软上介绍的新游戏,家里也不肯升级,网吧里也没有这些“高端”游戏,加上住校的封闭环境,只能拿大软来解渴。一篇《丧尸养成手册》,我不知道来回翻了多少遍,跟同学们讲解 T 病毒和 G 病毒的感染阶段和症状。大软是我从枯燥学习生活中逃离的目的地,是我的精神食粮。
上大学后,上网方便了,新电脑也能玩很多游戏,读大软的时间越来越少,渐渐也就不买了。
毕业后我机缘巧合进入了游戏行业,回头看看,我跟身边大多数人玩的游戏,以及玩游戏的“姿势”,都不太一样。对游戏的热情和理解,都在工作中给了我很多帮助。而我从来没想过,其实大软对于我的职业生涯来说,还是一本启蒙书。
一晃这么多年过去,突然听说大软要停刊了,心里有的只是遗憾。虽然已经很久不看了,但我并不想让这本曾经陪伴我六七年的杂志从此定格。商业社会显然并不总是按照我们的意愿运行,无数个我的离开正导致了大软的停刊,想到这里我越加唏嘘。
当我偶尔经过书报亭,瞥见封面上四个熟悉的大字,我还会跟爱人讲我跟这本杂志的过往,我儿时的热爱和梦想。我知道那段日子虽然过去了,但只要我拿起这本杂志,就好像重逢一帮旧友,他们会带我回到那个被罚抄课文的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