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刚好写到
#游戏手札# 23 对于《To the Moon(去月球)》、《Never Alone(永不孤单)》、《Her Story(她的故事)》这些强调文化表达但玩法薄弱的游戏,常常有人质疑“算不算游戏”。
却鲜有人意识到,当我们惯用“电子游戏”来概括“游戏”时,我们就会忽略游戏最本源的特质。
之前在#14简单提过的,游戏参与者对游戏的共识,我现在想完善为“主动参与、自愿相信的虚构”。这个定义深受赫伊津哈的《游戏的人》(写于1938年)一书启发,尤其是开篇关于“游戏先于人类而存在”的阐述。
赫伊津哈认为“人类社会的重要原创活动从一开始就全部渗透着游戏”。语言是游戏,神话是游戏,“把文化归入游戏类别绝非只是修辞上的比喻。”
从这个角度看,质疑上述游戏“算不算游戏”,就仿佛质疑白马还是不是马般令人啼笑皆非。
图有点大,就不一一上传了,更多节选见:https://weibo.com/3945929817/FoP9jtFf4
DSAlonso 1年前
Esther [作者] 1年前
DSAlonso 1年前
@Esther 那是否能认为当代电子游戏中“具有强大的交互性的游戏机制和核心玩法”已经不再必要了呢?在评测一款电子游戏时(比如现在评价走路模拟器时)可以只考虑剧情演出,而玩法方面则“只要有点击,交互性就okay”呢?
这个问题感觉越问越偏激了233
Esther [作者] 1年前
DSAlonso 1年前
Esther [作者] 1年前
发布
大黄 1年前
也许在电子游戏产生的早些年代, 你说拿‘游戏核心玩法和机制’来评价这游戏厉害不厉害, 当然可以, 毕竟当初只有这样的东西, 这样的定义。
可是现在不一样了 。电子游戏种类多到你一时半会儿玩不过来, 而且电子游戏的定义也早就和当初不一样了吧,什么视觉小说、交互式电影、动作ACT、RTS、RPG等等等等。所以再去拿当初那套标准去评价所有游戏,那就不合适了吧,毕竟侧重点不同啊。
就我个人觉得吧
有些游戏强调操作、机制、玩法,很符合当初游戏的本质,而且有玩家买账,很好啊。
有些游戏是强调有NB的机制,NB的剧情等等众多元素的结合而且驾驭的很好(比如黑魂),而且玩家买账,很好啊。
有些游戏是强调顺畅的操作和武打片般的表现力但是却有着屎一样的剧情(我说忍龙2和3),仍然有玩家买账而且时至今日也没被忘却,很好啊。
有些游戏是强调触动人心的剧情和唯美的立绘CG(说的是众多VN),能给玩家带来点内心的触动,也很好啊。
综上所述,现在的游戏只要有一两个地方上的出彩,其他方面很平庸,能回本,那就够了,就算是走路模拟器,只要能做得到触动人心,或是感动或是惊悚,那就不偏离这个时代’玩‘的本质。
Esther [作者] 1年前
DSAlonso 1年前
@大黄 我可能比较保守一点吧……我觉得必须要做到玩法和立意的统一才能算好的“游戏”,“只有剧情和唯美CG”太过片面,说它是好“游戏”不妥。
在我题目开始里的链接里有一篇文章,我觉得有玩法有剧情(靛蓝预言 暴雨 等),可以算神作。忍龙2、3等玩法出众画面精彩剧情没有甚至狗屎也可以说是好游戏。TTM rpg式探索玩法单调但剧情出彩,玩法和剧情统一,可以算是好游戏。
但你觉得《Nekopara》等一条主线到底,没有分支选项,可以自动播放的视觉小说可以算是游戏吗?即使是按照阿玖“具有任何动作-反馈循环”的定义,它也没有任何交互。就算点击文本框来看一段剧情的操作,举个例子,我在晋江上看网文,“滑动滚轮来获得翻页的反馈“”能算游戏吗?
在讨论过后,我现在对于“游戏”的底线是走路模拟器,拿《新手指南》举例,以较少的交互,线性的场景展现宣泄了独立游戏制作者的心路历程,在其中我还是能控制着我的角色进行一系列活动和与场景的交互。
综上,交互性是使游戏成为游戏的充分必要条件(至少要满足动作-反馈循环),是使游戏成为好游戏的必要条件。音乐立绘等是使游戏成为游戏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也是使游戏成为好游戏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