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了文章 发布于 2020-03-12 10:13:56
【回信·20200312】对刚成年的祝福
有一个学生在凌晨时分给我说,她成年了,突然想起我来,于是写了一封信。
下面是我的回信,我以为,这个回信不仅具有特殊性,还具有普遍性。
配图是,我找到的17岁生日时候,自己写的扇子。
成年的身份
首先要恭喜你,你成年了。祝你未来面临更困难的生活时,能够拥有持续的勇气。
其次,成年并不代表着换个身份重新开始,因为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的生长过程都是经由时间不断连续叠加而成的。人们总是喜欢在连续不断的时间之中,额外找出一个或者很多个关键的点出来,当做节日或纪念日。但这些不过是由于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意义,而强行寻找意义感的最常用的方式。另外一个常用的方式就是塑造仪式感,不管是通过生日会,还是通过各种各样的集体行为,奥祖夫的《革命节日》,我觉得你应该会比较喜欢。
在我十七八岁的时候,我所犯下的各种各样的,现在看来堪称罪行的行为也不在少数。但是这些经历都无法再重新来过,我们所能做的,只不过是和那个已经过去的自己多聊聊天罢了。
第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要你还没有离开学校,你就并没有成年。成年这个说法,有的国家制定的是18岁,有的国家是16岁或者20岁。实际上真正的社会性的成年就是你不再拥有学生的身份,比如我吧,我还没有完全失去这个身份,我也不敢妄称成年。
子女的性格与父母的教育
子女的性格养成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的影响,原生家庭虽然像一个万能词,什么都可以往里装,但是他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原生家庭对于个人性格,对于个人性情,对于个人的行事方式带来的几乎是不可逆的作用。
我想我应该也曾经在一些别的场合谈过,我受到影响比较大的一些影视作品里面的老师面对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充满着各式各样的问题。暗杀教室、放牛班的春天、蒙娜丽莎的微笑。后来我在仔细思考,我是一个好的老师吗?我觉得不是。
我更想成为的不是这些作品里面的老师的身份,我更想成为的是水果篮子、樱兰高校男公关部、入间同学入魔了,里面同辈相互帮助的那个身份。
对于我来说,可能自己觉得自己资历差的学生。他们真的是我的学生吗?我觉得不是,他们更像是某些时候自己的侧影。这些侧影,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下生发出来的呢?我也不知道。
谈论自己的事情太多了,我还是来说一下,对于你成年这个事情吧。
一蹴而就与落差
成年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学生在学校的时间被拉得特别冗长,所以,成年本身你就成为了一个标杆性,但没有实质内容的东西。
对于你的父母来说,他会认为你跨过了这个坎,完成了这个仪式,就应该骤然之间长大,骤然之间理解。对于你自己来说,接受到了这样的观念和说法,你也觉得你应该这样做,没有做到你就会觉得这是你自己能力不足,从而产生巨大的落差感。但现实生活并不是这样的…父母如果希望孩子骤然之间长大,骤然之间理解他,他们可能也很难承受得起这样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怀了三年六六个月的肉球,一刀剖开,突然出现的一个小孩。
这就好,比方说高中的时候觉得孩子应该以学习为主,到了大学就突然觉得孩子应该具备各种各样的社会能力。高中的时候对于孩子的恋爱情感问题严防死守,进入大学之后突然就变得很开放。这样的场景,在父母那一辈的生存的环境里面,可能还有一些的用途。毕竟进入学校,离开学校,进入社会生活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都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分配的工作的状态,进入到那个福利的大院里面去生活。
贾行家在一席里谈到《说说我们东北》里,就提到这样的生活。实际上很久以前的学校也是这样。在学校里学生也好,里面的教职工也好,似乎不用担心生活的问题,因为已经形成了一个可以自洽自封闭的生活圈。
社会的变化
但是现在的社会变化有两个很明显的特质,第一是多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组成的小社会,并行的存在。比如你就会看到人情的社会,规则的社会,破坏规则的社会,嗯,我们讲的是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他们都在这个区域里相互叠加着。
所以我们会看到当大学开启网课的时候,还是有很多的同学,因为没有手机智能的设备电脑,也没有足够流畅的互联网信号,他看不了网课。那么在网络世界里这些人的存在就被忽略掉了。
我们人为忽略掉的东西还有很多。有的是你不自觉的忘掉了一些东西,有的是别人让你忘掉的,有的就干脆改写了你的历史。想要通过灌输那些重复的话语,让你觉得日常就是这个样子。第2个特征就是这个世界变化的太快。快到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可能引发蝴蝶效应。但我们眼前所看到的光景又几乎是没有什么变化的。比如你谈到你不能走出家门,因为疫情的关系。当然不能走出这个家门是安全着想,但是身体上的被禁锢和思想上的渴望,给人带来的这种人生经历里面的影响却是不可逆的,因为一旦经历,他就会植入心底。于是你也就会看到这种不可逆,和从少年到成年骤然的跳跃本质是一样的。
流泪的可能
你说哭泣你说流泪,我最近也在经常的半夜醒来就默默的流泪。有很多我以为已经忘记了的东西,它会在梦中再度浮现出来。有很多我以为我可以无视的危险,他也会在梦中向我睁开狰狞的面目。控制不住情绪是正常的,你感觉好像进入到成人的社会里,大家在工作的场合或者说学习的场合,会以一种别的姿态呈现那个可能不是他真正的性情,有可能是这个位置,会塑形。离开这个位置,这样的性情也就不存在了。工作需要有适应性的性情去匹配,当一个偶像也需要做这个事情。人社也好,原本的特质也好,都会被放大出来成为映射在那些追逐者心中的一道光,只是不知道这道光会指向何方。
**姐妹
你说你还有一个弟弟,你要作为一个姐姐的身份,为这个弟弟做很多的事情,实际上你已经成长了。但是成长并不是成年,在我看来,十七八岁的年纪依然是少年,只不过是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少年。我觉得,父母应该是没有看到这一面。说起父母的教育,倒让我感慨颇多。正确的教育是身教而不是言传。如果身为父母做不到言行统一,那么他的对于子女的教育就会产生一些奇妙的发展。而这个教育也不是因为你成年就结束了,因为他们的模样还会在以后很长的时间内影响到你,如果你还是一个愿意和父母一起生活,陪他们共度天伦之乐的人,这个影响就会更加的深远。
关于学习与兴趣
你说你读初中高中的时候不喜欢学习,喜欢跟一些你觉得当时能够交往一辈子的人做朋友。我觉得这没有任何的问题,我想喜欢玩的是儿童少年的天性,如果能在玩乐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则会更好。
学习本身也不是反人性的。拥有能力也不一定非得要是对社会有利的。我看有一个日本的电视剧叫做世界奇妙物语。里面有一集,它的名字叫做才能玉。这个男主角他最后拥有了完美犯罪的能力,他还是当了刑警。我也觉得,如果你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有很大的可能就是老师教的不好。我在上课的时候也谈过,你完全可以忘记我讲过的内容是什么,只要你记得,你是怎么获得知识的能力就可以了。
某些话语
至于谈到,那时候少年游历的光景总觉得一生就像三年那么长,三年就像永远那么长。这也是很正常的。你知道永恒代表着什么吗?永无止境的日常。每天都做着同样的事情去学校里学习,学习完了之后三点一线的回家,那最好的可能就是学生觉得,原来世界就是这个样子,就是永无止境的重复的日常。再加上可能你的老师会让你只关心你要学习的课本知识,少关心正在发生的事情,哪怕是和你的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他们会说天塌下来只有高个子的人等着,他们会说不是你一个人这样大家都这样。他们会说,别人都能做到,你为什么做不到?他们可能还会说,你只需要记住答题的套路就可以了,这样才能够得高分。这样的话呢,这样的老师这样的话语体系,有可能会加重你对于永无止境的日常的看法。
最后的话
当然这样的话语体系,你进入大学之后一样也会听到,只是在我的课上你听不到。最后我希望在你成年之后,你要逐渐的明白这样一个道理:
永无止境的日常是幻象,这样的幻想让人沉迷,仿佛身在这个幻象之中,人就可以永远的快乐幸福的活着。永无止境的日常,是口耳相传产生出来的乌托邦。如果你想在真正的生活里面寻找,最后一定会转向,语言构筑的精妙迷宫。
最后的最后还是祝福你成年啦,人生经历它和以前可能没有什么不同,他绝不是永无止境的日常,只是你以前忘记了。前路漫漫,还要成长。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