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好问题,我觉得明星制作人制度的出现是有一定客观原因的。
这里要提一下的是,中日游戏行业里的制作人相当于欧美游戏行业里的创意总监和总策划,只负责游戏本身的策划质量而基本上不管项目进度、人员、资金这些,而欧美游戏行业的制作人不会管游戏具体的制作实现。以下提到的制作人默认为创意总监的概念。
其一,一款游戏的成败与否,制作人或者说创意总监的影响是最大的。就好像电影行业的导演一样,任何一款游戏都会带上制作人的鲜明印记,而游戏设计中的一些重大决策都由制作人把关。因此如果游戏成功,制作人的功劳无疑是最大的,也理应会受到外界的关注。
其二,欧美游戏行业里的大公司很少有创意总监被玩家广为所知的情形出现。我能想到的比较著名的几个创意总监有席德梅尔(文明系列),威尔莱特(模拟城市系列)和约翰罗梅洛(德军总部,doom)。原因是绝大多数玩家都只记得住游戏的名字,续作越多的游戏系列,其中更换制作人的机会也越大。制作人的名声过于强大,又和某个游戏绑定在一起,对于游戏公司来说难免会有尾大不掉的情况出现(如小岛秀夫和科乐美)。因此欧美游戏行业淡化制作人,强化游戏本身的知名度成了最佳选择。
其三,有一定知名度的制作人本身就是相当好的市场推广材料。如果要出新作的话,靠制作人本身过往积累的口碑无疑会大大增加市场成功的几率,很多在kickstarter上靠知名制作人众筹成功的游戏都是这个模式的验证。这也是制作人明星化的直接原因。
总之,规模越大,系列作品越多的游戏公司(如EA育碧),越是会试图淡化制作人的影响而选择强化游戏品牌本身,这样即便换了制作人也不会影响到游戏本身销量。对于其它公司来说,在游戏发售的同时选择捧红制作人是利远大于弊的。
汪汪仙贝 1年前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