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虽然不算“国外”,不过和大陆在教学制度上毕竟不同,大概回答一下提供一点参考。
我是在香港理工大学的“多媒体科艺理学”这个program里读的“游戏设计”。这个硕士一年半就能读出来,期间还有别的辅修课——三维动画、市场营销、故事写作、心理学、硬件交互,视觉传达等等都有。看爱好选。
由于整个专业时间短并且专业课一周才一节……所以课程内容的深度和上面犹大大学的朋友完全不能比……|||||专业课基本上就是每次课前老师分享一些游戏业新闻,然后每节课一个主题,老师讲讲同学讲讲然后当堂有个mini project。课后会有与下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要准备。时不时有人来讲座,有时还有 field trip 或者 study trip 之类。
列一些我记得的上课的主题内容,内容顺序比较乱,仅作参考:
- 简单游戏史(如几个世代,几个世代的标志性游戏以及游戏机)
- 游戏的定义(比如 game 和 play 的区别,不同的游戏理论简介)
- 游戏要素(规则,目标,挑战 etc)
- 游戏类型,以及不同类型包含什么要素
- 游戏UI(UI的位置,UI包含哪些内容)
- 游戏声音(人物语音,菜单音效,道具音效,死亡音效,BGM……)
- 游戏新手引导(大家举例喜欢/讨厌的教程并说明理由,展开课题)
- 游戏公司的成员职能以及相互关系
- 游戏本地化(本地化要在游戏设计以及文化上注意什么)
- 游戏不同的测试版本(alpha 和 beta 版本是什么)
- 游戏原型制作(如何用纸/其他简单媒介制作游戏原型)
- 游戏粉丝文化(同人图文,周边商品,用游戏视频做故事剧场 etc.)
- 点评期末游戏demo作业
再讲讲 field trip 和 study trip ,field trip 就是各种小活动,算是上课的一部分,不参加的话要自己写一篇研究报告作为抵扣,否则要扣学分。基本上就是大家在老师带领下一起去参加只有校外才能做的一些游戏活动。比如去旺角打街机,去铜锣湾玩 Pokemon GO(学校出钱包了一辆香港的观光叮叮车专门让我们去抓宝可梦),去数码港参观游戏公司等等。
study trip 是要报名的去别的国家的游学访问,我参加了两次,一次是去芬兰和当地以及北京学生一起开发VR游戏(这是个香港,北京,芬兰三地游戏专业联合的一个项目,之前其他学生已经来过香港,大家在那时已经初步完成了一点设计)。顺便项目之外去参观了一些当地游戏工作室。后来还有一个去日本的,日本那个就不用做项目,只要参观工作室以及和老师一起去秋叶原的世嘉大楼玩街机就好。
除了这些课程范围内的东西,还有就是别的面向社会的游戏业相关活动。因为香港地盘小,游戏人少的不得了,加上香港就理工一所有游戏设计专业的大学(港城大的相关专业没有理工全面,并且更加偏理论和艺术),所以香港大大小小的游戏活动都由我们学校赞助或者主办。于是相关活动特别多。什么香港独立游戏人聚会就在我们平时上课的教室,复古游戏节,街霸5对抗赛就是在学校我们教学楼底楼办的。在中坏还有数码港之类的地方也有我们学校参与/主办的电子竞技大会和 GGJ 之类的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很好的锻炼社交能力和扩大交际圈的方式。
对了,除了这些明确的上课内容之外,这些五花八门的内容合在一起,让人还能学到的虚的内容就是对整个项目的把控能力——因为学了这么一年半之后,我们至少都能知道游戏该包含什么,有些什么套路。
luckylimio 1年前
感谢分享~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