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不知道这个“元游戏“到底怎么翻译出来的,虽然 meta-****ysis 也翻译成“元分析”,但是一样感觉不贴切。这个“元”让人感觉好像是什么根源力一样的东西,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要是回归到英文本身其实就好理解了,meta-game 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就是 Beyond games,是用某个或某些游戏所拼接组合而成的新的游戏,可以说是“由游戏组成的游戏”。刚才这句话说得太绕,我举个例子吧:比如说星际争霸,你们寝室打联赛,谁输了就请整个寝室的人吃麻辣烫,这个打赌请客的“游戏”就可以说是星际争霸的一个 meta game。在这个意义上大部分游戏都有自己对应的 meta game,或者怎么都能找到一两个。广义来讲甚至同人活动本身也可以算作一个大的 meta game。
第二层就是 games of the Game,翻译成中文就是”游戏核心概念是‘这游戏是个游戏’的那些游戏“。这个概念应该是更接近题主口里的“元游戏”。其实按我的理解,Ever17 并不是很算,因为它虽然点题出来了“玩家”的存在,但是却没有特殊点明“玩家”是“玩家”,而是把“玩家”当作“第三眼”也就是额外的观察者来考虑,这个和是不是“游戏”就没有关系了,同样的解释方式也可以套用在电影上,“游戏”这个概念没有那么突出;而且按照后续科学幻想的调性来看,他们是刻意没有把“第三眼”按照“游戏玩家”来解释,而是倾向于认为是高次元的观察者而已,只不过对于 Ever17 来说正好是玩家罢了。因此按照我的想法,可以说带有“元游戏”的影子,而不能说是“元游戏”。
这种文字冒险类(其实我本来想说美少女游戏的,但是好多人觉得没有 H 就不算美少女游戏)里面有个纯拔系的是恨符合“元游戏”概念的。那就是经典作品:臭作!
以下剧透(要想说明是不是元游戏多多少少还是要剧透的,想玩的就别看了)
真结局里面,玩家攻略绘理时,“玩家”这个角色(也就是电脑前的“你”)会对“臭作“鬼畜的行为产生极大反感,拒绝按照臭作的指示操作臭作去强占绘理。而臭作会表示,“玩家”如果真的在游戏里,也并不会比自己好到哪去。于是,“玩家”和臭作交换了,在“游戏”中的主角就变成了“玩家”,而臭作则在游戏中成为了“游戏”里操作“玩家”的“游戏玩家”。玩家必须要操作“玩家”抵抗臭作的操作,而绘理会一直陪伴你,帮助你抵制臭作的操作。最终的结局是你们成功打败了臭作,而绘理向“玩家”也就是玩家表白后,消失了。
最后隔着屏幕向玩家伸出手来的 CG 超感动。
到了这里这游戏本身已经可以算是 meta-game 了。
然而我与你讲,这游戏最讽刺的地方不在这里。实际上,要进入真结局的条件是,需要打通其他全部女主角线,还要保证**数量超过一定数目。
也就是说,在进入真结局的时候,在电脑前面操作臭作**了这么多女孩的你,早就已经是和臭作一样精虫上脑的混蛋了。而这样的你,是不可能在真结局里突然转性停止**的;玩家能够达成进入真结局的条件,本身就已经说明玩家是个享受这种**游戏的混蛋了。所以那个良心觉醒的“玩家”,实际上是对真实生活中玩家的一种打脸式的讽刺。
有没有感到浑身毛骨悚然!!
再说一个 meta game 吧,Stanley parable 斯坦利寓言,这个太经典了,相信奶牛关一定有,就不再赘述了。
再举个例子,IMSCARED 大概也算,刚才刷发现的时候突然看到评测,一张大图弄我一脸,我这时差党现在晚上一点半吓了个半死。
再举个例子,MGS 系列动不动就打碎个第四面墙给你看,漏得跟个筛子似的,也可以说有不少 metagame 的要素,虽然不算是游戏的核心理念。
再举个例子,南方公园真理之杖。
再举个例子,Jazzpunk,这游戏玩的人不多,梗很有趣,是个不大的游戏,可以玩玩看。不建议玩汉化,梗都汉化没了。
从打破第四面墙的简单特点来看,君と彼女と彼女の恋 也算是有一点 metagame 的感觉,不过同样是没有强调“这个游戏是个游戏”,因此和我否定 ever17 一样,也不能算作metagame.
啊想起来了一个极其经典的例子:There is no game
那么基本上符合我之前说的定义的都可以算是 metagame,同时也给了一些很经典的例子。这样题主拿到一个游戏之后可以自己判断。
如何判断一个游戏是MetaGame(元游戏)?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