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了文章 发布于 2020-07-11 19:03:39
【反刍·20200711】网络流行语的空洞化问题刍议
有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空洞化问题刍议[文字稿]
因为是先录的视频,后写的稿子,所以和视频有30%左右的出入
各位朋友们,大家下午好,现在是2020年的7月11日,下午3:20。我在这里想要给大家录制一个电台视频,谈一谈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空洞化问题,我将其内容分成三个部分。
分别是网络流行语的发展阶段特征、空洞化的呈现状态、以及透过这种空洞化所带来的感喟。
①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网络的流行语的发展阶段分为4个时期。
第1个时期,建立于网络文化刚刚发达的时候,大部分的网络流行语是以确认身份和交流初始状态为主。比如你也上网冲浪?你是哥哥还是美眉?那时候是以windows95刚刚上线的时候,虽然网速很慢,但依然会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性,凯文凯利将其称呼为一种宗教般的体验。这种通过确认身份和交流初始的状态度,大部分来自于那些刚刚进入网络社交平台的公司所设计的交流用语。
第2个时期,由于网络文化进入到了博客的发展阶段,那么博客的文化就会拥有大量的文字信息交流作为载体。于是网络热词便拥有了承载更多可能语义丰富信息的特质,它在某个时期内会反映这个阶段的某些社会问题。比如[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就反映了那个时候的物价飞涨,[不约叔叔,我们不约]呈现出一种出行安全方面的危机感考虑。知乎有一个问题,[だめよだめだめ]入选日本的年度网络热词,到底有什么样的内涵?在那个问题下面的答案丰富多彩都是谈到了,尽管网络热词是以简短的语素出现的,但它存在的意义极度的丰富。
第3个时期,则是被主流文化发现,并且将其收编规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网络热词往往会留下一些,如同朱大可在《流氓的盛宴》一书中提到的“正谕”的强烈标记。这些标记呈现出来,主流的文化会通过想办法掌握网络热词年度榜单的方式,进而重塑网络热词的舆论空间。同样也会出现一些对于正谕文体的复制,比如[如果我们还有一点相似之处的话,那就是我们都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类似的文本。
第4个时期,就是网络流行语的空洞化时期,也就是在知乎问题[你急了你急了][就这就这][你品你细品]下面所提问的这种网络流行语的观感。这种空洞化的时期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途径,且看你愿意相信的一个:一个是非常耳熟能详的波兹曼所谈到的娱乐至死,大众是娱乐化的,大众更喜欢那些廉价的重复的东西,我们或许可以称作媚宅。那一个是随着政治实体和商业实体的强烈的审查力度,网络流行词便更加的脱离了内容的丰富性,从而转向形式本身。在这个转向的过程中也就无法避免的会产生空洞化的问题。
②网络流行语的空洞化这一怎样的特征呈现的呢?
从我个人的观感来看,它大概可以分成以下三种。
第1种,是通过缩写、谐音、拼音、成语、数字、空格等一切形式上的特征来呈现的。
其中发展的极端状态就是通过打空格的方式直接创造出梗。这是一个非常精确的把行为本身当做结果的指向。有可能画面是一个日常的表述,但是你的标题却可以和画面完全无关,打上空格之后就会变成一个非常有气势感的题目。当然在打空格的过程中,他就一定会诞生出关于数字和成语的各种各样的梗来。
这点我们在华农**和他的朋友们的视频系列里面,能够非常明显地看到。华农**弄一个螺丝,就会出现一大堆和螺有关的成语。我这个例子可能觉得不太恰当,因为以空格为主的方式介入视频弹幕,在诸多二次元的作品中非常的常见,比如说新宝岛、团长之死、恶魔人。我的个人视野上看比较明显的,出圈的视频是两个,其中一个是我谈过的华农**,还有另外一个影流之主。
我觉得这两个类型的视频都呈现出一个特质,即二次元泛二次元抖音快手的文化在这一刻奇妙的交汇了起来,形成了一种大杂烩的状态,这种状态我曾经在看夜市,灯红酒绿的广场霓虹灯上见过。
第2种,是祖安言论。有一些内容,很明显是羞辱人的话,作为风纪委员,要判定肯定是会直接判定为[人身攻击],似乎成为了网络暴民发言的一部分。
我个人觉得好像这种空洞的羞辱人的言论是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个是粉丝的强烈控评,不管是攻击对家的粉丝,还是夸赞自家的粉丝,其用语的情绪会越来越极端化。当一个词语的极端化被滥用之后,就必须再创造出新的,具有剧烈情绪的词,才能表达原本的剧烈情绪。于是带有情绪一一对应指证关系的表达方式便被破坏了。
另一个似乎也和粉丝相关,但是我觉得更像是某种个人化的发言特质被扩大化的结果,那就是狗粉丝与抽象话。抽象话带来的严重的危害,就不用我再去赘述了,柯洁先生似乎就是抽象话的热衷使用者,当然他也应该受到了这种发言带来强烈的反噬。
如果我们觉得网络空间是可以当做情绪的发泄的接收器,那我认为线下的交流可能会更合适一点。毕竟线上的网络不管是语音还是文字,都会长久地滞留在那个地方而不会随口即逝。
第3种,是圈层喜好的流行语破圈导致的空洞化。
我们似乎由于智能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我们越来越相信想象的共同体是可能的,但现实是由于大数据的不断精准化的推广,我们变得越来越同声相应,同气相合。不管是形成了信息的茧房,还是形成了所谓的同温层,人和人之间的切割与隔离变更加明显了。尽管好像网络可以让人24小时永远在线,尽管我们都知道不使用互联网的人群也有很多。
事实上就是不同的圈层开始形成,他们拥有自己这个圈层内部的黑话,这个黑话想要突破圈层本身进入到更大的范围之中,必须是祛除掉了内容,只留下所见即所得的形式,还有可能。
举个例子,你可能并不理解什么叫做[皇哥不至于、不至于],但是没有了海皇这个称谓,重复的不至于不至于,依然能够让你捕捉到这种反转感。当然这就意味着泛化之后的网络流行语,它更有可能容纳相互矛盾且冲突的语言。比如[世 界 名 画](加了空格的),以前可能会有一种特定的对于严肃的紧张的场景的描述,而现在世界名画下属的含义变得非常的丰富。
③为什么我们会对网络流行语的空洞化形成一种认知呢?
按照基特勒的说法,这并不是说媒介是人的延续,而是因为人其实是被媒介所影响。
人类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介进行交流,似乎是方便了人类之间的沟通,然而实际上由于媒介总会有不同的呈现方式,所以人们就反而受限于它。比如在没有古腾堡印刷术之前,人们往往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来传递信息,文字的重要性就被削弱了,作为神的代言人的祭司就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传递信息的人。当拥有了印刷术之后,孩童们就必须要坐在桌子面前获得知识,而不是跟随大人通过口耳相传获得经验。于是我们的传播媒介发展到了现在,经由电视到手机再到影像上的弹幕。不一而足。
站在这个角度上去反思,我们就会发现在有弹幕的地方,由于弹幕的运行轨迹和弹幕的字数限制,导致空洞化的网络流行语,反而获得了生机,沙丘研究所曾经也谈到过这个问题。
由于媒介的变化,以弹幕为主要存在方式的网络流行语,和以评论区域为主要存在方式的网络流行语就会发生较大的区别。而且弹幕本身是一种静态的片段性的,阶段性的呈现方式,它会以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叠加的状态呈现;评论区却有楼层和回复的不同,在逻辑的层面上更加的清晰。
这种在现实生活中埋头观看屏幕的[梳理毛发式的交流],让我想起我的父亲,他现在特别热衷于翻看某一些类似于像中青看点、趣头条似的APP,有的时候甚至不会去观看文段儿,是通过手的上下滑动的方式来获得为数不多的金币。
是的,他并没有关注信息本身,而是关注获得信息的手段。透过一个老年人滑动手机的方式,让我回想起那些在某一些视频上层层叠叠一闪而过的毫无意义的弹幕,真是奇妙的世界物语。
目录
琪露诺 1年前
我的看法是这些特征从网络聊天室时代就存在了。比如第一点,在上古时代就有mm、gg等缩写,并且在整个网络用语的发展过程里概括性的词语一直存在。羞辱人的话也一样,古有小白、脑残、兰州烧饼,今有nmsl,异曲同工。总之比移动网络、粉丝经济和弹幕视频这些都要更早。那么当今的流行语和过去的区别到底在哪里?不是很确定,会不会其实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唯一能想到的是过去的每个流行词都随着发展而逐渐娱乐化、不严肃,比如现在的火星已经毫无批判含义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恶搞图和娱乐段子,现在这批流行语言似乎还没发展到这个阶段,不知道未来会不会也有一样的境遇。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