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了文章 更新于 2018-04-19 15:53:31
《美丽新世界》、《辐射 避难所》与反乌托邦空间(上)层级因何筑起
写在前面的话
相信熟悉乌托邦文学(这里我默认将反乌托邦文学划入此范畴)的朋友们一定对《美丽新世界》这部作品有所涉猎,英国作家阿道斯·赫胥黎在用一种近乎空间建构的方式,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充满科技危机,人与人失去历史记忆的反乌托邦世界。在这里没有肉体上的规训与惩罚,却时时刻刻有一种让你难以名状的控制。这让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了一款经典IP衍生的模拟经营小游戏——《辐射 避难所》。
这两本书经常被并置
小广告
关于《1984》和游戏《Beholder》的反乌托邦书写,先有拙作
https://cowlevel.net/article/1956831
供诸君阅览
阿道斯·赫胥黎,出身于英国书香门第赫胥黎家族
打开游戏,首先是哪种人畜无害哔哔小子式的人物建模,让我们仿佛对Fallout本体那种黑暗末世产生了某种反拨,很轻松地浸淫在构建地下王国的小世界里。在这里不再有血沫横飞的惊悚,不再有幽暗枯林的嚎叫,有的只是一群童话世界中钻出的小人儿们,来这里寻求你的庇护。可是你应该怎么建构一个地底社会呢,你是否也会在获得快乐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把它变成一个“美丽新世界”?
从这个简介里,匹配原则成为废土生存的必要手段
层级切断人的发展
福柯曾描述中世纪的社会空间是一种层级式的,类似于我们所说的金字塔,顶端是上帝,其下为教会,再下为封建阶层、市民阶层、佃农阶层等等。这种层级性的社会可以说是由下往上一步步建构起来的(当然以基督教视角来开,肯定是先有上帝,后有人类社会),并依次递减,逐级凝缩。当然诸如种姓制度是否应该存在于现代印度社会,则是一个更加复杂的社会难题。这里套用的某些社会观念,还是来源于一种马克思式的社会观。
这个东西你可以不喜欢,却也是维系印度社会的链条之一
《美丽新世界》中,恰有如此的场景:
在“新世界”中,人类的繁殖转变为一种体外模式,即生物工程师利用细胞技术人工创造胚胎。而胚胎自创造之始,就被人为地打上了等级的烙印。
在“新世界”中,所有创制的胚胎经过品质筛选,分级为阿尔法(Alpha)、贝塔(Beta)、伽马(Gamma)、德尔塔(Delta)和艾普赛隆(Epsilon)五种以希腊字母为序的人种等级,每一种层级又细分为“++”“+”“无前缀”“-”“--”五种等级。可以说,在“新世界”的现实空间中,是一种类似于中世纪式的层级空间,五种人群从被创造再到进入社会,始终稳定在各自的人群层级中。
而整个福特世界(新世界纪元以福特创造流水生产的那一年为元年)的现实空间,就是构建在这种层层稳定、层层垒起、层层递减的金字塔型的等级制度下。
艾普赛隆人作为最低等的社会族群,扮演着无智力劳工的角色,通常在被创造之初就设定为:快速成熟、无智力人种,以应对社会中各岗位的体力工作。与艾普塞隆人截然相反的是,处于金字塔尖端的阿尔法人,他们自被创造始就定位为脑力劳动主要承担着,他们的基因设定与后天教育都颇为精英化。这种等级制发生,是一种先天性的,尽管任何一环都受制于人为操纵。
而小说里还存在判命官这一职业,使得这种天生分等的行为带有一种荒诞的宗教色彩。人的命运改受于更高等级人的控制,从某种角度上来看,美丽新世界中的高等人(阿尔法人或阿尔法++人)自然而然地就代替了神的位置,通过生物技术改良,构建着所有人群生存的空间。正如书中所言:“我们还会预判命运,设定角色。我们为婴孩换瓶时,让他们变成社会人,成为阿尔法属或者艾普塞隆属,充当未来的污水工或未来的孵育中心主任。”
这种看似落后的层级空间,实际上最容易凝结为一个整体,在“新世界”中,各个层级没办法独立生存。一群阿尔法人曾经被派到一个地区作为实验目标,组建一个纯阿尔法人社区,但是作为脑力劳动者与管理精英,没有人愿意从事基础建设的体力活,每一天总是处于罢工和阴谋反叛的处境中,最后不得已取缔了纯人种社区的构想。看似专断、愚昧的层级空间,却能运行得更加高效、稳定。
层级工作,层级人生
而在避难所中,似乎这一切反其道而行之,因为我们要放弃地表,所以我们的层级空间是有上往下建筑,往往最上一级的人物,从事的都是最基础的工作,比方说发电站对应的S,力量,水厂的P,观察力。而随着游戏的慢慢推进,我们一步一步向地底深挖,构筑起更加多样化的房间,更多重培养的功能建筑。
很大程度上来说,在这个位面上,人们能够达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但是越靠近地面的那些人呢?一般情况下,你不会想把那些熟练的技术工人培养为一个S.P.E.C.I.A.L七项全能的人,你需要动用他们已经固化的价值,去不断为这个地底世界提供基础的养料。当然,如果你宣传你有情怀的话,可以让自己的每一个居民都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但是这种情怀,有需要消耗作为“上帝”的你,多长的时间呢?正是因为层级的存在,就又导向了一个新的问题,它同样也都存在于“新世界”与“避难所”之中。
对于《Fallout》铁粉来说,这种命名已经符号化为一种致敬
专业化之殇
在《美丽新世界》中,专业化烙印基本就是你的阶层标签,什么样的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即是一种正向的因果关系,也是一种反向的因果关系。所以专业化这个概念,不单在赫胥黎的小说中。包括他的文集《美丽新世界的美德与见识——赫胥黎论目的与手段》里,也充分地表现出对现代社会专业化倾向地担忧。比如说书中有一段有趣的描写:
这个时代有些人只会推不会跑,跑的人也决计是不怎么会推的
野人约翰(另一个空间中走出的“野蛮人”)在宴会中面对一名“新世界”技术员对于科技的吹嘘。
“我们的工具(火箭)时速一千二百五十公里,”
站长的问题意味深长,
“你觉得怎样,野人先生?”
约翰觉得很不错。
“不过,埃里厄尔(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小精灵)四十分钟就能绕地球一圈。”
站长之后好像就再也没有发言.......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细细品味一下,我们的视域随着S.P.E.C.I.A.L的增强而变得更加有深度,却往往也失去了广度。我自己也严重存在这个问题,比方说别人问我什么光的波粒二重性、超距作用这些东西时,我也往往会陷入瞎子听雷的尴尬境地之中。
在《美丽新世界》中,关于专业的划分是伴随着人的诞生(不过那个时代已经使用人工生殖技术)。比方说那里提到的一种叫做“新巴普洛夫调控法”的条件反射理论,让各阶层的成员后天厌恶或喜欢某事物。德尔塔(倒数第二等)小孩被设置为需要居住在城郊的技术工人,所以他们从小时候起,但凡一触碰到美丽的花卉图片,就会被电击,一触碰到书本,周围就会产生喧闹的警报声。这样一来,德尔塔小孩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本能地排斥这两种事物,从而专注于自我的本职工作。同时因为其居住在城郊,生长环境中存在很多植物,所以他们会极其厌恶自己的居住环境,从而刺激城郊到城市的交通系统。“新巴普洛夫调控法”则更加强调社会个体的运行稳定,让他们能够安分本职,不为外界所干扰。
在《避难所》中,几乎也是存在这种问题,专业化的培养,一定需要应用在某专业上,才能实现专业培养的价值。你如果让一个居民费时费力地修炼S力量技能,在历经三天三夜后,他的金刚不坏神功终成大至,马上就要为避难所的电力事业增光添彩的时候,你却派他去餐厅端盘子。我想,这不但游戏中的角色可能心里不爽,你在内心中也会自然排斥这种做法。
处于专业化时代的我们,肯定会在思维方式上带有许多专业化时代特有的烙印。当我们撕开补给铁盒时,发现蹦出一个7中能力都是中等水平的银色人物的时候,我们究竟该欣喜,还是长叹一口气呢?
我最喜欢的Homer老爹,也是一个核电站的工人,哦不,混子
下期会同样带来另外两个主题的探讨:封闭空间与开放空间;恐怖梦与温柔乡。有什么批评和建议希望各位朋友不吝赐教。写这篇文章最单纯的初衷也是在于,让读过《美丽新世界》没玩过《避难所》的朋友去尝试一下这个游戏;玩过《避难所》却没有读过《美丽新世界》的朋友去阅读一下这部名篇,如果二者你都做到了,那我就可以安心地给你比一个大大的心了。
目录
乌合之子但愿君 1年前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