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了文章 更新于 2017-12-19 05:16:36
再原创我就剁手——谈橙光赛季
(题图来源:http://www.66rpg.com/match/s/1)
前言
上一篇,我大概描述了橙光内部一些运营游戏作品的方式,以及游戏作者等级。本篇我想专探讨2016年新出现的赛季活动,因为依我所见,它极大地扭曲了橙光平台上“游戏”的本质,也伤害了有原创潜力的作者,大幅推动了游戏制作的流水线化。这或许并非橙光设立赛季的本意,但其规则的特点及漏洞几乎必然会把赛季推向这个结果。
赛季是什么?
2016赛季是一系列中长篇游戏制作比赛,有如下几个特点:
- 参加即主动放弃著作权
- 有专用推荐页面(上升通道)
- 要获得比赛奖金,必须成为 C 级签约作者
- 有更新、完结期限和全正版要求
(规则说明详见此帖)
目前,橙光已推出中篇赛季17期,长篇赛季8期,总作品3000+,总奖金400万元,已发一半有余。
其中中篇约持续两个月,要求预赛阶段3-8万字,完结单线,最新一期总奖金8万元,如果最终字数超过8万,视作取消资格;长篇约持续半年,要求预赛阶段8万字以上,完结单线,最新一期总奖金30万元。决赛均需全部完结。
除了最终评奖之外,每日根据当日排名发放小额奖金,以增加获奖机会。预赛阶段的每日奖金额度在每日10-30元,提供给前30名。其余细节懒得转述,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帖子,反正只要知道有这么个设定就行了。
表面上,赛季很美,除了明目张胆要求放弃著作权、签约之外,奖金看上去并不难拿。
但是在比赛规则描述中,隐藏着重重陷阱。在我看来,这些陷阱足够引起“友邦惊诧”,实在不明白为何橙光的赛季作者还容忍到现在。换句话说,在决定参加赛季的时候,很多作者根本不明白他们面对着什么。
如梦幻泡影的奖金和著作权陷阱
直截了当上结论吧:赛季奖金就是一个陷阱。
当然,我不是说作者拿不到应得的钱,只是橙光用巧妙的方式,让人误以为“奖金”是指根据比赛成绩发放的 **额外奖励**。
嗯?那么是怎么回事?
奖金是要用签约后的每月分红去还的。
也就是说,假设你在赛季拿到400元奖金,签约之后,也会立即获得这笔钱,但别高兴得太早,**因为这笔钱来自你未来的分红**。此后分红只有累计到400元以上,你才能收到分红。
这就完了?没有。
如果游戏收益太差,半年内还不清分红——
如果你是签约作者,那么只有当分红超过了奖金数时,才会开始继续和你分红,相当于奖金是预付给你的部分稿费。更详细的条款见《橙光2016赛季参赛协议》。如果半年内游戏的收入分红部分没有超过奖金,则我们会把工程制作成教程,开放给橙光全部用户,但是如果未来分红超过了奖金,那么分红会继续如上述方式发放。
——2016赛季规则补充说明
——资本主义的一大特点,就是把人们被压榨的原因归结为能力不够,以转移他们对制度的质疑。
所以,这背后的逻辑是:橙光在赛季给游戏一定曝光量,给游戏带来获得未来收入的人气基础,并拿走作者的著作权。因此奖金和正常制作游戏的收入并无不同,哪怕冠以“每日奖”等看似和排名有关的名头。
本质上,这是一个用宣传资源诱骗原创作者交出著作权的圈套。
请注意,我这里提到的最大输家仅仅是原创剧情的制作者。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任何一种制度中,总会有漏洞可以利用。橙光赛季制度的本质,决定了只有一种制作者能在其中如鱼得水,获得最大的利益。
小说改编游戏的春天,原创之凛冬
前文中,我提到过橙光购买了一批小说改编权,提供给想做游戏却没有编程、美术、音乐、剧本能力的制作者(……)。一部分小说也是全职作者的开发项目(全职作者的概念将在之后的篇目里简略介绍,概括一下,就是被雇佣为橙光员工的签约作者,享有更多资源)。
我对小说改编没有意见。最近的《法医秦明》等热门 ip,已经在橙光上有了对应的改编。我想小说粉丝应该也乐于看到自己喜欢的小说被配上图像、音乐和一定的交互。当下 ip 经济的特点是,一个 ip 可以在多平台流通、创造价值,橙光当然也是平台之一。
但在一个出于兴趣而制作的平台,我很难理解会有人自发参加改编自己不熟悉、不喜欢的 ip。在购买小说库之前,橙光与4399、bilibili、snh48、 墨明棋妙、不良人等也有过类似的主题 ip 合作,我也参加过其中根据主题曲创作游戏的赛事。这类 ip 只不过限定了主题,剧情仍出自作者之手。
小说改编就不同了,剧本已经给定,可发挥的空间极其有限。橙光购买的许多小说来自晋江等网站,内容大多为言情、**小说,知名度不算高。为了鼓励作者改编,橙光只有采取外部激励,比如举办小说改编主题的赛事、上线相关素材等。
论及小说改编的游戏体验,个人觉得也不太友好。出于剧本自身的限制,一般改编游戏是单线游戏,或只有少许分支,游戏性十分欠缺。而且动辄十来万字的原作,去掉描写后被分割成50多字一屏的游戏,玩家得点击千次才能通关……这实在是画面太美不敢看。
本来,我以为小说改编的前途有限。随着赛季的诞生,它却俨然成为作者纷纷转投的领域。
在这个页面,可以看到海量的可改编小说,改编次数颇为可观。其中甚至有已经完成待售的橙光剧本。小说作者可以享受30%左右的分成。
有关小说库模式的深远意义,我还是留到单独的篇章来探究。大体上,这意味着橙光最初“讲出你的故事”的定位不再——用上个月一位高层应对著作权质疑的话来说,“在著作权方面我们参考了电影行业的做法”。他把制作者比作电影导演,此中隐约可辨橙光平台对未来定位的展望。
这里我只想表明,由于这种新兴制度的存在,原创者遭到了最重的剥削和压榨,因为他们被视为和“电影导演”类作者同等。甚至,我们可以大胆假定,橙光赛季的规则,本来就不是为原创而设计,却诱导原创者一起参加。
很多作者在参加几次比赛后,就发现了苗头不对。
他们抱怨,改编小说的作者一天可以更新几十次,在字数上也毫无压力,轻轻松松就能制作出几千字的游戏。虽然为了吸引玩家,改编作者也需要进行二次创作,但那比例和原创剧情的作者相比,实在是太少了。在这种恶性竞争之下,原先从事原创的作者,也不得不进行一些小说改编,来平衡自己的收入和投入。
橙光2016新合同遭到诟病,主要是因为对著作权的掠夺。那当然是站在了原创者的立场上。事实上,当且仅当制作者成为这样一颗游戏流水线上的螺丝钉时,剥夺著作权的行为是可理解的,因为此时制作者的原创部分仅在于整合素材的过程。这样一看,橙光在2016年的大改革,以及同年开始的赛季规则就很容易被联系到一起了。考虑到橙光在上半年获得的融资,我甚至有点怀疑,这莫非就是橙光向资方讲述的盈利模式?
因此,橙光赛季最大的恶其实在于,它很有可能明知规则对原创者是完全不公平的,却对此绝口不提,也不作出补偿措施。
(一直遮掩内在的不公平,恐怕是为了再捞一票原创 ip 吧。科科)
这是在大开文化倒车,把有野心的原创作者硬生生逼成文化工人,变为资本的工具。(不过说实话,也挺符合国情的……)
至此,我已经不想谈论有多少原创作者因为素材库已被用滥、不得不自费购买素材吸引玩家,最后回不了本,这些素材又因为著作权协议而被橙光占有,在漫展摊位等处使用了。我更不想谈论刷花等舞弊行为。我不想谈论 C 签作者那法律效力成疑、通过拍照远程签署的合同,谈论每月不满100分红不发放、也不累计,就这样 莫名其妙被侵吞的事实。我也不想再谈论什么情怀,什么游戏,因为在赛季的大语境下,再抨击这些完全没有意义,只能说是意料之内。
言尽于此吧。大家自己评断。
结语
作为国产游戏的输出者之一,橙光平台在今年进行的转型(尤其是赛季制度)大大损害了一类有原创潜力、剧本创作经验、却缺乏对游戏行业了解的制作者。其中大部分是女性,有不少还是学生。
之所以选择在奶牛关发表本系列文章,有几个原因。
- 橙光作者可以为国内的游戏开发注入活力。他们自带全新的市场和一批有付费习惯的玩家,甚至可能塑造了新一代对“文字游戏”的印象。如果他们持续被这种不公平和信息不对等剥削,会对整个业界造成危害。
- 橙光模式或许会**到其他平台,现在橙光已经有了不少模仿者。这种模式有没有可能做得更好呢?列举现在的问题,也算是为未来提供参考。
- 奶牛关是一个专注于讨论的封闭社区,很少利益相关。橙光的社区过于离散(分布在 qq 群中),利益纠葛复杂,此事大多人不愿细讲,毋论分析。但一个人闭门造车,恐失狭隘。
所以,希望读了这篇文章的大家能发表一点看法,最好是质疑和反驳,也许能提供不一样的看问题角度。在这里提前感谢。
目录
琪露诺 1年前
alpacanist [作者] 1年前
琪露诺 1年前
发布
汪汪仙贝 1年前
alpacanist [作者] 1年前
汪汪仙贝 1年前
alpacanist [作者] 1年前
发布
E_G_Otacon 1年前
alpacanist [作者] 1年前
Angeliclovewind 1年前
E_G_Otacon 1年前
发布
dhsfoiyeoaq 1年前
mulhull 1年前
dhsfoiyeoaq 1年前
alpacanist [作者] 1年前
alpacanist [作者] 1年前
发布
dhsfoiyeoaq 1年前
alpacanist [作者] 1年前
mulhull 1年前
alpacanist [作者] 1年前
mulhull 1年前
alpacanist [作者] 1年前
mulhull 1年前
mulhull 1年前
发布
Angeliclovewind 1年前
黑狗布雷特 1年前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