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了文章 更新于 2022-10-08 22:45:28
原神须弥考据(一)
新月沃土或肥沃月弯早在公元前7000年已有粮食生产,公元前4000年东部的两河流域建立起苏美尔(阿卡德语:Šumeru;苏美尔语:𒆠𒂗𒂠)文明,并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系统之一: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源于对象形文字系统的字形结构逐渐简化和抽象化。 公元前6500年左右,新月沃土的西部的尼罗河流域文明进行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活动,古埃及文明于公元前4500年左右建立,象形文字出现。
不知是巧合还是历史传承,中文的“须弥”二字也来源于古印度传说中的最高神山须弥山(梵语:मेरु,罗马化:Sumeru)。
印度
https://bbs.nga.cn/read.php?tid=32942525
https://bbs.nga.cn/read.php?tid=33276842
同为四大文明的印度河文明(3300 – 1300 BCE)没有留下文字,目前尚不得知其结束的原因,只能采用第一次入侵的雅利安人建立的恒河流域古印度文明来参考。 恒河文化昌盛于公元前1800~前600年间,为印度著名的吠陀时代。 吠陀时代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时期,约在公元前1800~前1000年;后期约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产生了瓦尔纳(Varṇa)社会制度。后来印度出现16个王国,并多次被入侵……
आरण्यकAranyaka 森林书
Aranara (阿)兰那罗, Arama兰罗摩
Arara kalari 兰迦拉梨,कालारिkakari是一种印度武术。这里指兰那罗的能力。
विमानVimana 维摩那
Agama 阿含经 梵语及巴利语āgama是来的意思,ā是前置词,有相反的意思;gama是去之意,合起来就是 “来”的意思。因此古译阿含为“去”与“归”,是“展转传来”,有传授传承的意思。
Silapna 修梨薜那;源自梵文स्वप्न(svápna),意为「梦」
桓那兰那的英文是Vanarana,词源应该是Vanara。在印度神话中,Vanara指的是“林中居住的人”,由梵天创造,很强大,有很多神的特征。在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中,Vanara帮助故事的主人公罗摩击败了大反派罗波那。
VasmRti(वस्मृति)桓斯姆里蒂,纪念之花, 源自梵文वासन्तीVāsantī +स्मृतिsmRti(va-smRti),花+纪念
苦舍桓,कुसवाKusava。梵语意思为“子宫”,但又不完全是子宫。这个词只用于强调“人”诞生的地方的时候才会使用。
惟耶之实बीजBija,又称种子识,大乘佛教术语,源自《解深密经》。解深密经认为,一切种子识为所有生命最初的根本识,阿陀那识、阿赖耶识与心为其异名。后世瑜伽行唯识学派,认为一切种子识就是阿赖耶识。
地区
विसुधाVissudha 二净:印度七脉轮(चक्रChakra,查克拉)中的喉轮विशुद्धViśuddha+水सुधा
ऋतावन्Ashavan 善见:源于波斯拜火教中火神
- keeping within the fixed order or rule, regular, proper (as inanimated objects)
- performing (as men) or accepting (as gods) sacred works or piety, truthful, faithful, just, holy
अविद्याAvidya 无明,道成
Apam指的是水神灵(印度和波斯共同的)Apąm Napāt
गन्धGandha 香醉, गन्धर्वGandharva 乾闼婆,
देवान्तकDeventaka 弑神者
लोकपालLokapala 护世者
其他彩蛋
婆罗门教的人生四行期आश्रम āśrama是:
- 梵行期(Brahmacarin),从儿童到成年前,辞别父母从师学习吠陀和各种仪礼。
- 家居期(Grihastha),成年后结婚育子,履行世俗义务。
- 林栖期(Vanaprastha),老年时弃家隐居森林,从事各种修行,为解脱作准备。
- 遁世期(Sannyasin),晚年舍弃一切财富,云游四方,以期早日解脱。 分别对应《吠陀》的《本集》,《梵书》,《森林书》,《奥义书》
所以林居(vana)狂语期(सत्यवादSatyavada)--《森林书》。 然后寂静(sannya)圆满期(परिपूरितParipurna)--《奥义书》以后可以期待一下。
Ahirhsa (non-violence), Satyavada (speaking truth), Bhutadaya (love for ail living beings), Tirthaseva (resort to holy places), Dana (gifts), Brahmacarya (celibracy), Vimatsaratva (absence of malice) --《Encyclopaedic Dictionary of Purāṇas》
大慈树王Rukkhadevata
毗波耶Viparyas
森林书Aranyaka
无忧节Utsava Festival
死域 मरणMarana - means Death
印度六派 ṣaḍdarśana षड्दर्शन
正统Āstika六派分别为:
- मीमांसा弥曼差(Mimāṃsā)the tradition of Vedic exegesis.
- वेदान्त吠檀多(Védānta 或 Uttara Mimamsa)the Upaniṣadic tradition.
- सांख्य数论(Sāṃkhya):the enumeration school于公元前4世纪由迦毗罗仙人(Kapila)所创立。
- 胜论(Vaiśeṣika)the atomist school
- 正理论(Nyāya)the school of logic
- 瑜伽(Yoga)the school of Patañjali (which assumes the metaphysics of Sāṃkhya)
古印度部派佛教中,《大毘婆沙论》等论及的六师观点主要源出于《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等,而现代学界一般以南传佛教《长部·沙门果经》的记载为主,下表中的思想概述为现代学者的自行解读与理解。 六师中,尼乾陀若提子是耆那教祖师,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是顺世论先驱,富兰那迦叶是无作论者,末伽梨拘舍梨子是宿命论者,删阇夜毗罗胝子是不可知论者,迦罗鸠驮迦旃延是原子论者。
外道 | 六师梵语 | 中心思想 |
---|---|---|
अज्ञानAjñāna不可知论 | 删阇夜毗罗胝子 Sañjaya Vairatiputra | "I don't think so. I don't think in that way or otherwise. I don't think not or not not." Suspension of judgement. 对于超验事物持不可知论态度,即不说:是这样,是那样,是其他的,不是,非不是。 |
आजीविकĀjīvika正命论 Niyativāda (Fatalism) | 末伽梨·瞿舍罗 Maskarī Gośālīputra | we are powerless; suffering is pre-destined.裸形托钵教派的始祖,持宿命论观点,认为苦乐都是定数,愚者和智者,都经历八万四千大劫后而解脱。 |
Amoralism:无作论 | 富兰那迦叶 Pūraṇa Kāśyapa | denies any reward or punishment for either good or bad deeds.认为此世人所造作种种善、恶的业行不能带来未来任何的果报,因而否定造作善恶的因缘。又认为不须要实行道德的善法就可获得解脱,因此被认为是道德虚无论者。 |
चार्वाकCharvaka断灭见,顺世论及后世的遮卢婆迦(Lokāyata) |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 Ajita Keśakambala | live happily; with death, all is annihilated.认为善行与恶行都没有可来生再受的果报,人间世界的四大构成元素是地、水、火、风,生命以色身为主体,人死亡之后,身体便逐渐败坏,终究消散无余,因此被认为是唯物论者。此教法忽视了道德观和未来世。如果这教法是正确的,那么那个人则可以什么都不做,也不会向往圣洁的生活,并认为精神的提升将是没有意义的反而尽情享受任何的欲望。因为在死亡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所有行为将会一笔勾销。 |
Sassatavāda (Eternalism) 原子论(aṇu vāda) | 波拘陀·迦旃延 Pakudha Kaccāyana | 提出七元素说(地、水、火、风、苦、乐、命)。 |
Restraint:非一边论 | 尼乾陀若提子 Nirgrantha Jñatiputra | be endowed with, cleansed by and suffused with the avoidance of all evil. 耆那教的祖师,以盲人摸象为喻,进而发展为对事物的判断采用七值逻辑。此教派提倡业力学说,但与佛教的业力有所不同。教导人们修苦行以摆脱旧的业力同时不增添新的业力。 |
波斯
查拉图士特拉Zarathushtra/Zoroaster(波斯语:زرتشت),拜火教(Mazdaism)的创始人,该宗教已存在两千五百多年,至今仍有信徒。他也是拜火教徒的圣典《火教经》(Avesta,又译《阿维斯塔》) 的最早分册《伽泰》(Gathas)的作者。
摩尼教(Manichaeism)又称明教、明尊教、二尊教、末尼教、牟尼教等,源自古代波斯祆教(拜火教),为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Mani)所创立、在巴比伦兴起的世界性宗教。 一般认为,摩尼教主要吸收犹太教-基督教等教义而形成自己的信仰,同时也采纳了不少琐罗亚斯德教的成分,传播到东方来以后,又染上了一些佛教色彩。它的主要教义是二宗三际论,有自己的戒律和寺院体制。
教令院(Akademiya)六大派Six Darshans
须弥教令院
Amesha Spentas 六大圣灵有七个很奇怪吗?主神Ahura Mazda的两个儿子Mainyu中代表创造的Spəṇta Mainyu。与之对立的Angra Mainyu则是万恶之源,代表崩坏与死亡。
Darshan name | Gathic name | Approximate meaning | Systematic association |
---|---|---|---|
Spəṇta Mainyu | Holy/Creative Spirit/Mentality | humans and guardian of all | |
因论派 | [Vohu] Manah | [Good] Purpose 善良 | cattle (and all animals) |
明论派 | Aša [Vahišta] | [Best] Truth/Righteousness 权威 | fire (and all other luminaries) |
妙论派 | Xšaθra [Vairya] | [Desirable] Dominion 力量 | metals (and minerals) |
素论派 | [Spəṇta] Armaiti | [Holy] Devotion 虔诚 | earth |
知论派 | Haurvatāt | Wholeness 完美 | water |
生论派 | Amərətāt | Immortality 不灭 | plant |
齐里亚布:也许您在旅行的过程中,曾经遇见过不少自称「帝利耶悉」的「游学者」
齐里亚布:实际上,教令院的某个学院中也有着大量的「帝利耶悉」
齐里亚布这个学院以元素为其理论核心,研究着各类与元素力密切相关的东西
齐里亚布:我的问题是,这个学院的名字是?
正确答案
素论派Elementalism研究地脉,悉般多摩Spantamad学院,游学者称帝利耶悉Driyosh,红色
生论派学院名为阿弥利多Amurta学院: 绿色
知论派Semiotics学院研究语言学和符文学,名为:室罗婆耽学院Haravatat,黑色
妙论派Technology学院研究建筑学与机关学,名为: 刹诃伐罗学院Kshahrewar,白色
明论派Illuminationism学院研究天文学,占星术,名为:梨多梵谛学院Rtawahist,蓝色
因论派Aetiology学院研究历史学和社会学,名为:伐护末那学院Vahumana,黄色
阿拉伯
亚非语系的闪米特语族在阿拉伯半岛的汉志(天方)地区创立了伊斯兰教并在中世纪占领着广袤的土壤(跨亚非欧)和发展出先进的科学文化。所以李约瑟难题从根本上是个伪命题。
伊斯兰教的正统教法
伊斯兰教总览图
法学Fiqh与神学Kalām
A madhhab (Arabic: مذهب maḏhab, IPA: [ˈmaðhab], "way to act") is a school of thought within fiqh (Islamic jurisprudence).
أهل السنة逊尼派4支: Hanafi,Maliki, Shafi'i 和Hanbali 为什么四大教法学家会有不同的判决呢,这与他们各自的倾向有关系,哈奈菲,也就是艾布哈尼法,此人更倾向于用古兰经和个人的理性进行判决,所以又被人称为理智派,他很谨慎地采用圣训,据说他一生引用圣训很少,用来进行法律判断的圣训没有超过十七段,更多的是用古兰经明文和自己的推理来做出判决,而马立克和罕百里则强调以圣训为准,一定要以圣人的教导为准,沙菲仪则是综合两派的长处。
شِيعَة什叶派2支: 贾法里派、宰德派(Ja'fari, Zaidi)
إباضية伊巴德: Kharijite5支中唯一幸存,位于阿曼。
教令(阿拉伯语:فتوى,Fatwā;复数型为:فتاوى,Fatāwā),音译为法特瓦、菲特伍。在伊斯兰教信仰中,由伊斯兰学者对于伊斯兰教法议题作出的宗教性诠释。 在逊尼派,伊斯兰教令对个人来说是不具备约束力的,但在什叶派中,伊斯兰教令的拘束力,则会根据个人与伊斯兰学者之间的关系而定。 在逊尼派中,能够提出伊斯兰戒律的学者,被称为穆夫提(Mufti),但它不是一个正式的职位。
圣行(阿拉伯语:سنة,音译逊奈)是阿拉伯语用语,指习惯或惯常做法。
伊斯兰教苏非派
伊斯兰教神秘主义派别或组织的统称。因坚持俭朴、虔敬的宗教生活而形成。古兰经中关于敬畏顺从、坚忍、虔诚的敦导,关于夜祷、连祷、脆拜、叩首、赞念的训戒和有关的“圣训.系该派禁欲、苦行、守贫克己等生活方式的经典根据;外来的思想(如古希腊的、古印度的等)和宗教(如佛教印度教等)影响对其发展也起一定作用。伴隧着苏非主义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 约从7 世纪末起,为个人虔敬宗教生活的早期阶段晕部分虔信者因对倭马亚王朝世俗化倾向不淌,他们竭力仿效先知逊奈,渴望亲身体验《古兰经》中的某些神秘启示,热衷于个人精神升华和灵魂净化,甘守清贫,远离声色俗务,一心向主,以求与真·主直接交往,甚而面见真·主。他们以品性高尚,信仰虔诚,受到世人敬仰。
- 自8世纪中叶,进入第二阶段。 受人尊敬的虔信者周围,聚集了一些同道者,模仿他们的生活方式,聆听他们的教诲,接受他们的精神指导。“苏非”作为虔信者的称谓开始出现9世纪上半叶或中叶,“苏非派人”一词的使用可能与亚历山大兴起的小苦修派别有关。著名苏非与同道间的伙伴关系转而成为导师与门人弟子的师徒关系,苏非导师专司传教授道,不再从事其他行业,专靠门人弟子和追随者供养。苏非导师因个人学识、精神修持方式的不同、对宗教的理解和主张各异,从而形成与伊斯兰教或相容、或相背的派别或社团。 侯吉维里《神秘的启示》中关于9一10 世纪苏非派别的描述和分类,反映正统与异端的对立。后以苏非导师个人经验为基础关于苏非精神修炼的目的、道路、方法、制度戒律等日臻完善。
巴士拉女圣徒拉比亚对真·主的热诚、神秘之爱的主张,为该派苏非精神修炼的核心;波斯人巴亚齐德· 比斯塔米关于在合一中"寂灭"的主张、哈拉兹关于在合一中“永生”的主张、萨拉吉提出的精神称修炼的“阶段”和“状态”的主张、库萨伊里关于苏非主义诸种概念和术语的区分和界定,对该派精神生活均有重要影响。
- 9 世纪下半叶、10世纪上半叶,步人发展的第三阶段。
部分苏非学者力图向正统派靠拢,竭力调和神秘主义与正统信仰;同时,苏非宗教生活中心(道堂)院续出现,被奉为圣徒的陵墓开始成为门人弟子朝拜的场所,神秘的赞念仪式(齐克尔)广为流行,苏非社团进一步组织化、制度化。
- 至12 世纪苏非神秘主义被安萨里纳入官方信仰,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苏非教团在西亚、中亚、北非普遍建立,为其发展的第四阶段。
先后兴起卡迪里、苏哈拉瓦迪·里法伊、契斯提、沙兹里、巴达维、毛拉维、纳合西班迪、比斯特米等教团。迄今世界上苏非教团巳不下数百个,分别隶属于逊尼派和什叶派;几乎各大教团皆有不同的支系或分支教团。故从未形成统一的思想运动,没有统一的教义和学说,亦非一个统一的教派或神学派别。
因其追求与主合一的精神生活目的和自制的生活方式(亦有少数放纵的),在许多方面仍有着共同点:事行严格的导师制。导师在各地有不同的称谓(穆尔西德、辟尔、谢赫、巴巴等),一般成员称为德尔维希、或法基尔(或苏非),门人弟子则称为穆里德(或寻道者);教团区的"道统"系导师向门人弟子传授重要奥秘之一;导师的官邸或道堂 (札维亚、里巴特、罕卡等不同名),系教团宗教生活中心、导师传道授业、举行齐克尔仪式的场所。先辈圣徒的陵墓,受到一般苏非、门人弟子和信奉者的朝拜;在导师主持下于圣墓戒其他地方位定期举行祭祀活动,系教团宗教生活的重要内容。各教团均有独特的精神修炼道路和神秘修持方式。
遵法派的教团通常分为三个历程("三乘"), 有的教团导师主张有四个或更多的历程;非遵法派敦团往往忽略日常宗教功课,不遵循教法规定的某些条款、专注于沉思和灵魂净化。但两者都追求神秘的出神和合一的境界。 各教团举行齐克尔仪式时,赞念的经文内容、次数和身心的状态不尽相同;有的教团赋予**的美名以不同的色彩(蓝、黄、红、 白、绿、黑和无色)井规定赞念的次数为数千次、数万次,甚至多达10万次,以此获得合一时所需要的精神恍惚或陶醉状态。教团以传子或传贤的方式延续。道统斗继位者需凭导师传授的经籍、印信、披肩或其他实物为据方被教团成员公认;未能继位者可留在教团内,也可另立道堂,成为支系或分支。教团的经济主要来源于道堂产业(动产和不动产)的收益、信奉者的奉献或捐赠、德尔维希四方云游获得施舍后向道堂缴纳。在近现代的印度、巴基斯坦、苏丹、埃及和北非其他地、在中亚仍有一定影响。
印度苏非
马达尔教派(乌尔都文Madariyyah)亦称“暴力派" (Jabriyah)。伊斯兰教苏非派支派。 沙马达尔(Shah Ma'dar, 1315一1436) 于晚年创立。受印度教性力派和瑜伽派影响,主张性崇拜和裸体。其成员常年赤身,只围一块缠腰布;不理发、不剃须;往身上涂午粪;不吃肉;不结婚;无同定寓所;成群结队旅行,强行向居民求要食物,如遭拒绝便放火、抢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