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了文章 发布于 2019-11-24 01:49:14
诗艺笔记 第一讲-诗之谜
笔记声明
《诗艺》是一本介绍文学、品位,以及博尔赫斯本人的书。一九六七年秋,博尔赫斯到哈佛大学客座演说,就历代作家和文本展开对话,娓娓道来,收放自如。本书以演说的录音带为基础编辑出版,广征博引,涉及从古到今许多文学现象
而我,只是一个普通学生,想学一下写作,而卡尔维诺那本《新千年文学备忘录》(又名《美国讲稿》)实在看不懂又不好做笔记,偶然间发现了博尔赫斯的诗艺,简直就捡到宝了,所以我就做笔记搬上来了,分享给大家(最重要的是这本好懂多了……)。
说是笔记,但其实我的部分真的不多……严格来说,甚至有抄袭的危险,所以我尽可能加好多好多私货上去,如果各位读得不爽或欲一窥真容,不妨去买一本,小小的,也不贵(没错,我就是在打广告)。文中的“我”既是博尔赫斯,又是台下的大学生,或者两者都是,甚至也是此时正在阅读的你。
《诗艺》 This Craft of Verse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著 Jorge Luis Borges
陈重仁 译 凯林-安德·米海列司库 编 Edited by Calin-Andrei Mihailescu
市面上都有不少教人写作的课程或书籍,很多都是一套公式,如xxx(请自行脑补)。我也看过不少,起初也觉得挺好的,说得不错,但就是感觉缺了什么,我总感觉把故事概括为一个公式怪怪的。文学并不是数学之类的东西吧?它应该有些神秘的成分在里面。
而且,说句不好听的,向这些从来没听过的无名之辈学写作,倒不如向写出经典作品的一流作家请教。当然啦,经典作家好像都顾着写作品了,没什么分享心路历程,不过还是有一些的,例如这本《诗艺》(如果以后有空再推荐其他的,我也没读过多少……想想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吧,厚得吓人……)。
其实,除了故事公式之外,也应该还有其他写出好故事的方法(我甚至觉得故事公式某种程度上束缚了我们,有时候会让人写出“死”故事)。我希望从博尔赫斯的《诗艺》找到答案,结果——
我就不说了,你自己去发现吧!
第一讲 诗之谜
首先,我要明白地告诉各位可以从我身上得到什么——或者说呢,不能得到什么。这场演讲的标题是“诗之谜”,而整场演讲的重点就在一个“谜”字。你可能认为我已经找到阅读谜题的正确方法,但事实上,我没有什么惊世的大发现可以奉告。我的大半辈子都花在阅读、分析、写作(或者是说让自己写作),还有享受上(这一项最为重要)。在享受人生方面,最后结论是我要在诗中“小酌”一番。的确,每次面对空白纸张的时候,总会觉得我必须要为自己重新发掘文学。所以,我能告诉你的,只有满腔的疑惑。
伟大英国作家与梦想家,托马斯·德·昆西写过——发现新问题跟发现解决老问题的办法比较起来,其实同等重要(确实,尤其在今天)。不过,我还是无法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分享经年累月以来的疑惑。你不用担心,因为哲学不也是一段记录印度人、中国人、希腊人、学院学者、柏克莱主教、休谟、叔本华及种种的困惑史而已么?
我只要翻阅到有关美学的书,就会觉得不舒服,感受自己在阅读一些从未观察星空的天文学家的著作。我是说,他们好像把诗当成一件苦差事,而不是诗应有的样子,即热情与喜悦。比方说,我满怀崇敬的心情来拜读贝内德托·克罗齐在美学方面的著作,而我也曾作过这样的定义“诗和语言是一种表达(expression)”。抛开这个定义的瑕疵,我们先慎重地接受它,然后才开始尝试其他可能。我们尝试了诗;我们也尝试了人生。而我也可以很肯定地说,生命就是由诗篇所组成的。诗并不是外来的——正如我们所见,诗就埋伏在街角那头,诗随时都可能扑向我们。
靠近阴影——何藩
现在,我们容易陷入这么一个误解:认为我们在读诗歌书籍,我们就是在读诗了(如荷马、《神曲》、弗雷·路易·得里昂、《麦克白》)。不过,书本只不过是诗的表达形式而已。爱默生说过,图书馆是一个魔法洞窟,里面住满了死人。当你展开这些书页时,这些死人就能获得重生。柏克莱主教也写过,苹果的味道其实不在苹果本身——苹果本身无法品尝自己的味道——苹果的味道也不在吃的人嘴巴里头。它需要两者之间的联系(我不由想起了胡塞尔的现象学)。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一本书,一套书,或许也在一座图书馆身上。究竟书的本质是什么呢?书本是实体世界当中的一个实体。书是一套死板符号的组合,一直要等到正确的人来阅读(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书中的文字——或者是文字背后的诗意,因为文字本身也只不过是符号而已——这才会获得新生,而文字就在此刻获得了新生。(博尔赫斯说过“每一本书,都在被每一个读者持续不断地更新着”)
我现在想到了一首大家都知道的诗;不过或许你们从未注意到,这首诗其实有点奇怪。完美的词藻在诗中看起来一点都不奇怪;它们看起来好像都很理所当然(完美的诗歌自然天衣无缝),所以我们很少会感激作家们经历过的痛苦。这首诗是一百多年前住在伦敦的一位年轻人写的(我想他就住在汉普斯坦吧!),他就是约翰·济慈,后来死于肺病。《初读查普曼译荷马史诗》(On First Looking into Chapman’s Homer),这首诗奇怪的地方在于内容写的就是诗的经验。你一定会背这首诗,不过我还是要各位再听一次最后几行是如何的波涛汹涌、如雷贯耳。
之后我觉得我像是在监视星空
一颗年轻的行星走进了熠熠星空,
或像是体格健壮的库特兹他那老鹰般的双眼
盯着太平洋一直瞧——而他所有的弟兄
心中都怀着荒诞的臆测彼此紧盯——
他不发一语,就在那大然山之巅。
我们在这里就有了诗意的体验。乔治·查普曼是莎士比亚的好朋友兼死对头,他当然已经作古,不过就在济慈读到他翻译的《伊利亚特》或《奥德赛》的时候,突然间他又活了过来。我想莎士比亚在写以下几句时,心中想到的一定是乔治·查普曼:“是否他的伟大诗篇声势壮盛,/要前去掠劫你这稀世之珍?”
这诗里头有一个字对我而已相当重要:《初读查普曼译荷马史诗》。在我阅读济慈这几行巨力万钧的诗句时,我在想或许我只是忠于我的记忆而已。或许我从济慈的诗所真正得到的震撼,远远来自我儿时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记忆,那是我第一次听到父亲大声朗读这首诗的印象。事实上,诗与语言都不只是沟通的媒介,也可以是一种激情,一种喜悦——当理解到这个道理的时候,我不认为我真的了解这几个字,不过却感受到内心起了一些变化。这不是知识上的变化,而是发生在我整个人身上的变化,发生在我这血肉之躯的变化。
济慈画像
我想济慈读过《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等多本大部头之后,他是否也感受到了这股震撼。我认为第一次阅读诗的感觉才是真实的感觉(我想,如果一首诗第一次没有抓住你,以后就很难抓住你了),之后我们就很容易自我沉溺在这种感觉中,一再让我们的感官感受与印象重现。这可能是单纯的忠于原味,可能只是记忆的恶作剧,也可能是我们搞不清这种热情是我们现在有的,还是从前就感受过的。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每次读诗都是一次新奇的体验。每次我阅读一首诗的时候,这样的感觉又会再度浮现。而这就是诗。
我曾经读过一个故事,美国画家惠斯勒有一次到巴黎的咖啡馆,那边有人正在讨论遗传、环境、政治局势等等会影响艺术家之类的论点。惠斯勒这时开口说话:“艺术就这么发生了。”也就是说,艺术本身有一些神秘的成分。而我就要用一种全新的观点来诠释他的论点,我会说:“每当我们读诗的时候,艺术就这么发生了。”
夜曲:蓝色和金色——惠斯勒
书籍史
或许我要先简短介绍一下书籍史。就我记忆所及,希腊人并没有充分使用书籍。当时大多数人的伟大导师都不是伟大的著作家,而是演说家(想想毕达哥拉斯、基督、苏格拉底、孔子,还有佛陀吧;如今来看,演讲作为一门艺术已经没落,丘吉尔算是最后的代表了)。我记得萧伯纳说过,柏拉图是创造苏格拉底的剧作家,就像是那四位福音传教者创造耶稣一样。这种说法或许有点夸大,不过有一定的真实性。柏拉图用一种相当轻蔑的态度讨论书籍(斐德罗Phaedrus,275d):“书是什么东西?就像是一幅画,书好像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生物;不过,如果我们问它问题的话,它是不会回答的。然后我们就认为它已经死了。”为了让书本起死回生,他创造了柏拉图的对话录——很高兴这是为我们而做的——这本书也预先解决了读者的困惑与疑问。
不过我们也会说,柏拉图对苏格拉底是怀有殷切渴望的。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常会自言自语:“要是苏格拉底的话,他会对我这个问题说些什么呢?”然后,为了想要再次惠顾这位他所挚爱的大师的声音,他才写下这些对话录。有些对话中,苏格拉底代表真理。但有些,柏拉图会刻意夸大他许多情绪。有些对话没有结论,因为柏拉图写的时候,他都还在思考;当他写下第一页时,还不知道最后一页的结论呢!(我想,大部分作家也是如此,谁下笔的时候会想到下一页是什么呢?如果书真的有自己的意志,恐怕作者也只能服从吧)他放任思绪漫游,也让这样的情绪戏剧化地感染到其他人身上。尽管苏格拉底已经饮鸩自尽,不过我想柏拉图主要目的就是营造苏格拉底还在他左右的幻象。我觉得这种说法是真的,因为在我的生命当中也曾深受多位大师亲炙。我很骄傲能够成为他们的门生——我也希望自己是个合格的好学生。每当我想到我的父亲,想到伟大的犹太裔西班牙作家拉斐尔·坎西诺-阿森斯,想到马赛多尼欧·费尔南德斯的时候,我也会想要听到他们的声音。有时候我还会训练自己模仿他们的声音,为的就是希望自己也能够有跟他们一样的思考方式。他们总是与我同在。(也许,拥有一个好老师的学生总是会这么想吧)
雅典学院——拉斐尔
我还有另一句名言,一位教堂神父说,把一本书交到一个无知的人手中,跟把剑交到小孩子的手中是一样的危险(尼采和马克思纷纷深表赞同)。所以说,对古人而言,书只不过是暂时的替代品而已。在塞内加许多的书信当中,有一封是他向大图书馆抗议的信;很久以后,叔本华也写到,很多人误以为买了一本书也就等于买了整本书的内容了(看到这句话,我流下了五味杂陈的泪水)。我有时候看到家中的藏书,会觉得在我把这些书全部读完之前,我恐怕早就已经翘辫子了,不过我就是无法抗拒继续购买新书的诱惑(无法抗拒……)。每当我走进书店找到一本与我的兴趣有关的书——比如说是有关古英文或古斯堪的纳维亚的诗文——我就会对自己说,“我不能买这本书,真可惜,因为家里早已经有一本了。”
同是古代哲人,东方哲学家对于书却有另一套不同的看法。东方有一种天书(Holy Writ)的观念,也就是一些由神明写成的书(所以常人往往难以参透其中奥秘):《古兰经》《圣经》《易经》等种种这样的书籍。套用施本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讨论过的实例,伊斯兰教神学家认为《古兰经》早在世界诞生之前就已存在。《古兰经》虽然以阿拉伯文写成,不过伊斯兰教徒却认为《古兰经》的存在还在语言之前。当然,也有人不认为《古兰经》是上帝亲笔所写,而认为《古兰经》具体呈现出所有上帝的特质,即他的正义,他的慈悲,以及他所有的智慧都可以在书中找到。
随后,这种天书的观念也传入了欧洲——我想,这种观念也不全错。萧伯纳有一次被问道(我好像常常引述他的事迹),《圣经》究竟是不是圣灵的作品?他回答:“我觉得圣灵写过的书不只是《圣经》而已,而是所有的书。”当然啦,这很难——不过,我认为所有的书的确都值得你来阅读。我想,荷马在与灵感交谈的时候也是这个意思(这是什么典故,有人知道吗)。这也是希伯来人与弥尔顿的观念,他们认为圣灵的殿堂是如此圣洁,也是人类纯真的心灵所在。在我们比较不那么绮丽的神话里头,我们谈到了“下意识”(subliminal self),即“潜意识”(subconscious)。当然了,跟缪斯女神或圣灵的文字相比,这些文字是有点粗野。(我们仍然要忍受我们当代的神话。因为其实这些文字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第31号——波洛克
我们现在要谈论“经典”(classic)的概念。我必须承认,我认为书本并不真的重要到需要我们精挑细选,然后还要我们迷迷糊糊地崇拜(无数人皆已中枪)。不过书本真的是美的呈现。而书本也真的需要如此,因为语言是永远不断在变更的。
我个人非常着迷于字源学,而我也要提醒各位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字源。比方说,英文里有一个动词叫“嘲笑”(totease)——这是相当调皮的字,代表一种玩笑。在古英文里头,teasn这个字的意思是“用剑伤害别人”;法文里,navrer的意思是“用剑刺穿别人的身体”。接下来我们要讨论另一个古英文字preat,你可以在《贝奥武甫》开头第一句找到这个字,意思是“一群愤怒的群众”——也就是说,这个字就是“威胁”(threat)的来源了。如此一来,字源就可以如此无止境地循环下去(我忽然想到社会学上有个概念也是说不断循环指向下一个事物的,但就是忘了叫啥,索引性表达?互动仪式链?)。
诗歌举例
现在让我们讨论一些特殊的诗句吧。我从英文里举例是因为我个人对英国文学有特别的喜好。英文里头有例子:诗自己创造出自己。例如,我并不认为“生命的终止”(quietus)以及“锥子”(bodkin)这两个字有多美;相反的,我会说这两个字还有点粗俗呢。不过,只要我们想到这一句话,“而此时他自己尽可以自求解脱/只需一把小小的匕首。”(When he himself might his quietus make/With a bare bodkin.)我们又会想到哈姆雷特说过那一番伟大的话了。因此,这些文字之所以为诗,是因为文字背后的情境——这些字眼在现代大概都没人敢用了,因为这些字现在都成大家喜欢引用的名言。
不过我们也有其他例子,或许还要更简单一些。就让我们引用一本全世界最有名的书的标题:《匪夷所思德拉曼查绅士堂吉诃德》(Historia del ingenioso hidalgo Don Quijite de la Mancha)。Hidalgo这个字在今日涵义或许有一定威严,不过塞万提斯写下这个字的时候,hidalgo的确代表了“乡间绅士”的意思。至于堂吉诃德这个名字,其实是相当滑稽的,就像许多狄更斯小说里头的角色一样:匹克威克(Pickwick)、史威乐(Swiveller)、瞿述伟(Chuzzlewit)、退斯特(Twist)、史魁而(Sguears)、愧而普(Quilp),如此种种。接着我们会看到“德拉曼查”(de la Mancha)这几个字,在诗文当中听来或许会有点诗意,不过塞万提斯写下这几个字的时候,他的用意也许只是让几个字听起来有点像是“来自堪萨斯市的堂吉诃德”。这样你应该了解这些字的意思有了多大的改变,也因此变得多么尊贵了吧。你也看到一个奇怪的事实:一个老兵作家开了“拉曼查”(La Mancha)这么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却使“拉曼查”成了文学史上最为流传久远的字眼之一。
堂吉诃德与仆人桑丘
我们现在来举另一个诗也面临改变的例子,一首由罗塞蒂所写的十四行诗,这首诗叫《涵盖一切》(Inclusiveness),比较不那么美,也比较没那么受人注目。这首诗是这么开头的:
男人注视沉睡中的小孩时在想些什么?
而这张脸注视父亲冰冷的脸又在想些什么?
或许他是忆起母亲亲吻他的双眸,
在他父亲追求母亲的时候,她的吻该有多柔?
电影的问世教导了我们迅速跟随影像的本事(蒙太奇),所以我想这几行诗在今日读来,或许还比八十年前刚完成的时候更为鲜明吧。在第一行诗,“男人注视沉睡中的小孩时在想些什么?”我们看到一位父亲俯身注视沉睡中小孩的脸。在第二行诗,就像是在一出好电影里我们会看到的影像转换技巧一样:我们看到了孩子的脸俯身在面生的父亲的脸上。或许我们近来在心理分析的研究让我们对这几行诗更为敏感吧:“或许他是忆起母亲亲吻他的双眸/在他父亲追求母亲的时候,她的吻该有多柔?”当然,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英文母音的温柔,像是“沉思”(brood)、“追求”(wooed)这几个母音的美感。“追求”这个字的美感就在字面本身——不在于“追求她”,就单单只是“追求”而已。这个文字本身就已经余韵无穷了。
不过也有其他形式的美。我们就举一个曾经相当普遍的形容词吧。我不懂希腊文,不过我觉得希腊文真的像oinopa pontos,翻译成普通英文就是“暗酒色的大海”。我料想“暗”(dark)这个字是为了让读者更容易明了才偷偷放进去的。或许这句话的翻译是“如酒般的大海”,或是其他类似的意思。我可以确定荷马(或是其他许多记录荷马的作家)在写下这句话的时候,他们脑子里想的就是大海;这个形容词用得相当直接。不过到了现代,在我们尝试过这么多花哨的形容词之后,如果我或是任何一位在座的仁兄也写了“暗酒色的大海”这样一首诗,就不只是重复希腊人当初写过的诗了。相反的,这是重返传统。当我们讲到“暗酒色的大海”时,我们想到荷马以及他和我们之间长达三千年的差距。所以尽管写下的字或许有所雷同,如“暗酒色的大海”,我们其实还是写了一些跟荷马当初完全不同的东西。
海——杉本博司
照此说来,语言是会转变的;拉丁人都知道这一点。而且读者也在转变。这就带领我们回到了希腊人一个古老的隐喻——这是一个比喻,或许也是一个事实,就是没有人能够把脚放到同样的河水里两次。我想,这里面有点恐惧的成分。一开始我们很容易会想到河流是流动的:“当然啦,河水一直在流动,因此河水也一直都在改变。”接下来,我们心中可能会涌现一股畏惧,感受到了我们也在改变——我们跟河水一样也一直都在改变,也很容易幻灭。(高中政治表示不同意233)
无论如何,我们都毋须太过担心经典作品的命运,因为美是永远与我们同在的。我要在此引用另一首勃朗宁的诗,他如今或许已被大家遗忘。他说道:
就当我们处在最安逸的时刻,我们会感受到一股夕阳般的温暖,
一种对花钟的遐想,有人过世了吧,
就像是欧里庇得斯悲剧中歌舞团的结尾一样。
这首诗的第一行就已充分告诉我们:“就当我们处在最安逸的时刻……”也就是说,美就在身边围绕着我们。或许是以电影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或许是以某种通俗歌曲的形式;我们甚至可以在伟大或是知名作家的作品中找寻到这种感觉。
既然我刚刚提到一位教导过我的已逝大师拉斐尔·坎西诺-阿森斯,他写过一首很棒的散文诗,他在诗中请求上帝保佑他,把他从美中拯救出来,因为,他如此说道“这个世界已经有太多的美了。”(我的想法刚好相反,丑征服了世界)他觉得美已经征服世界。虽然我自己也不知道我是不是个快乐的人(我希望自己在六十七岁人生成熟的年纪达到真正的快乐),也依然觉得美的确环绕着我们。
https://zhuanlan.zhihu.com/p/35854578(拉斐尔·坎西诺-阿森斯是犹太裔安达卢西亚作家,就介绍一下西班牙吧;或许应该介绍一个西班牙的游戏,嗯……)
一首诗是不是出自名家之手,这个问题只对文学史家显得重要。为了方便讨论,假设我已经写下一行相当美的诗。一旦我写下了这一行诗,这一行诗对我来说就一点也不重要了,因为,正如我所说过的,这一行诗是经由圣灵传到我身上的,从我的潜意识自我中浮现,或许是来自其它的作家也不一定。我常常会觉得,我只不过是在引用一些我很久以前读过的东西,写下这些东西不过是重新发掘。也许诗人都籍籍无名的话,这样子还会好一点。
我谈到了“暗酒色的大海”,而且既然我的兴趣是古英文,我也要回顾一些我觉得相当美的古英文诗句。我会先用当代英文说一次,然后我还会再用第九世纪较为僵硬、母音也比较长的古英文再说一次:
白雪自北方飘落;
冰霜覆盖了旷野;
冰雹覆满了大漠,
这种子最为冷冽。
Norpan sniwde
hrim hrusan bond
hægl feol on eorpan
Corna caldast
这让我们再度回到我所说的荷马:当大诗人写下这几行诗的时候,他只不过是记录发生过的事而已。这种情形在公元九世纪当然是相当奇怪的,因为当时的人都是用字源、寓言意象等种种来思考的。而他只不过是诉说一些非常稀松平常的事情而已。不过现在我们读到这首诗的时候——
白雪自北方飘落;
冰霜覆盖了旷野;
冰雹覆满了大漠,
这种子最为冷冽……
这里面可是诗中还有诗。这首诗是由一位默默无闻的撒克逊人在北海岸边写下的——我想大概是在诺森柏兰写的吧;这几行诗是如此直接、如此坦率、如此哀戚,经过了几个世纪流传给我们。因此就有两种情况:其中一个不用多说,时间贬低了诗的价值,文字随着时间也失去了它的美;另一种情况是时间的流逝不但没有降低诗的评价,反而更丰富了诗的内涵。
蒙娜丽莎的微笑——达芬奇
诗的定义
我打从一开始就谈过诗的定义了。总结说来,我要说我们都犯了一个常见的通病:我们常会因为无法为某些东西下定义,就说我们对这些事情一无所知。我们如果是处在一个切斯特顿式的情绪下(我认为这是最佳的情绪状态之一了),我或许会说我们只有在完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才能为某些事情下定义。
例如,如果要我为诗下定义的话,这会让我忐忑不安的。如果我自己也是一知半解,我就会说这样的话:“透过文字艺术化的交错处理,诗可以表达出美的事物。”对于字典或教科书来说,这个定义或许是一个不错的答案,不过我们还是觉得过于薄弱。应该还要有其他更重要的东西——就是一种不但能够鼓舞动手写写诗,还要让我们心领神会的感觉(我十分赞同,因此特朗斯特罗姆说“诗是醒着的梦”)。
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诗。我们对诗可以说是已经知之甚详,我们无法用其他的文字来为诗下定义,就像我们无法为咖啡的味道下定义,或许无法为红色黄色,无法为愤怒、爱与仇恨,或是日出日落,还有对国家的爱来下定义一样。这些东西的感受已经深藏在我们的内心当中,只有透过我们共有的符号来表达。既然如此我们干嘛还需要其他文字?
刀割画布——丰塔纳
你或许对我所举的例子无法苟同。或许我明天会想到更好的例子也不一定,或许我应该引用另一段文字才是。不过既然各位也都能随意举例来理解,所以也就毋须太过在意我所举的例子。大家都知道要到哪里去找诗。当你读到诗的时候,你会感受到诗的质感,那种诗中特有的悸动。
总括来说,我引用了一句圣奥古斯丁的话,我觉得用在这里相当贴切。他说:“时间是什么呢?如果别人没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是知道答案的。不过如果有人问我时间是什么的话,这时我就不知道了。”而我对诗也有同样的感觉。
我们通常不太会对定义的问题感到困扰。不过这次我真的是茫然无知,因为我对抽象式的思考一点都不在行。不过接下来,我会列举一些比较具体的例子。我会谈谈隐喻,谈谈文字中的音乐,谈谈诗是不是有可能翻译,以及说故事的方法——也就是说,我会谈到史诗,谈到这种最古老、也或许是最英勇的一种诗体。不过我会作出什么结论呢,就连我自己现在也都不知道。最后我会以一场名为“诗人的信条”的演讲作为整个讲座的总结,那时我会为自己的生涯辩护,也请你们放心,接下来的讲座不会再像今天第一场这样既笨拙又零散了。
----------------------------------------------
诗人推荐
这里推荐我最爱的另一位诗人:特朗斯特罗姆,他是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他给予诺奖光辉,而非相反(他一生只写了200多首诗)。下面贴上他22岁出版的第一本诗集《17首诗》的第一首诗(这就是令人羡慕与妒忌的天才啊),以及一段采访。文学内核是共通的,愿你从中得到美妙的启发。
问:你受过哪些作家影响?
答:很多。有艾略特、帕斯捷尔纳克、艾吕雅和瑞典诗人埃克洛夫等人。
问:你认为诗的特点是什么?
答:凝练。言简则意繁。
问:你的诗是否和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
答:我的诗深受音乐语言的影响,也就会形式语言、形式感、发展到高潮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我的诗与绘画接近。我喜欢画画,少年时我就开始画素描。
问:你对风格是怎么看的?
答:诗人必须敢于放弃用过的风格,敢于割爱、消减。如果必要,可放弃雄辩,做一个诗的禁欲主义者。
问:你的诗,尤其早期的诗,试图消除个人的情感,我的这一感受对不对?
答:写诗时,我感受自己是一件幸运或受难的乐器,不是我在找诗,而是诗在找我,逼我展现它。完成一首诗需要很长时间。诗不是表达“瞬息情绪”就完了。更真实的世界是在瞬息消失后的那种持续性和整体性,对立物的结合。
问:有人认为你是一个知识分子诗人,你是怎样看的?
答:也有人认为我的诗缺少智性。诗是某种来自内心的东西,和梦情同手足。很难把内心不可分的东西分成哪些是智性哪些不是。它们是诗歌试图表达的一个整体,而不是非此即彼。我的作品一般回避寻常的理性分析,我想给读者更大的感受自由。
问:诗的本质是什么?
答:诗是对事物的感受,不是再认识,而是幻想。一首诗是我让它醒着的梦。诗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精神生活,揭示神秘。
序曲
(李笠 译)
醒,是梦中往外跳伞。
摆脱令人窒息的旋涡
漫游者向早晨绿色的地带降落
万物燃烧。他察觉——用云雀的
飞翔姿势——强大的树根
在地下甩动着灯盏。但地上
苍翠——以热带风姿——站着
高举手臂,聆听
无形抽水机的节奏。他
沉入夏天,漫漫沉向
夏天刺眼的坑洞,沉向
太阳涡轮下抖颤的
脉管湿绿的棋盘。于是停住
这穿越瞬息的直线旅程,翅膀张成
汹涌水面上鱼鹰的栖息
青铜时代小号
被禁的音调
悬挂在深渊上空。
在一天最初时空,知觉把握世界
就像手抓住一块太阳热的石头
漫游者站在树下。当
穿越死亡旋涡之后
是否有一片巨光会在他头顶上铺开。
我的拙作
下面是一些我自己写的诗歌,很一般,没怎么修订,锁在抽屉里还不够久,先拿出来通通风吧,但愿以后还有机会再修订。
放在这里充充数,大家笑笑就好。
雨夜
离开高贵暖醺的音乐厅
等待我的,是突如其来的雨夜
我撑开一把无形的伞
昏沉的天空打湿了我的头发
马路空无一人
唯有啪嗒啪嗒的脚步声
黑,敞开了它的胸怀
小诗一首
蚂蚁爬上书本,
试图窥探上帝的秘密。
轻轻一吹,不知所踪。
翻页
一只黑色蝴蝶的标本。
圣诞祝福
今夜,于十二点
侧卧在床,安然入睡
做一个梦
做一个儿时的梦
提起板凳,搬到窗前,凝望
明月悬挂星空
照亮四道黑色的足印
叮当,叮叮当,铃儿响叮当
看
红大衣、白胡子,一个滚圆滚圆的球正往烟囱里塞!
海边吃面包
我对着大海吃面包
不禁想起美人鱼
她们都去哪了呢
是上岸了吗,离开了她们心爱的大海
还是游到了对岸,那遥不可及的对岸
爱,是为了海而存在的
大海,没有回应。
但生活在海边,是幸福的
破窗而入
失眠再一次敲响我的门
锁住
砰
他已破窗而入
她认出我
她认出我
总是能认出我
是因为我从未变过,还是因为她记得我?
又或者是因为别的什么
甚至是不为什么
她就是能
认出我
吃鱼蛋
月薪两千
我在阳光下吃鱼蛋
(3块5一串)
吃完一串又一串
接着再吃牛肉丸,牛筋丸,夹心丸,牛杂,鱼腐,最后是萝卜
吃完了,我把签
插在自己的喉咙上
(等着别人来品尝)
梦坠
我携梦飞翔
地心引力
沉重冰冷的石头
坠落
坠地
坠毁
月光下的白指甲
皎白的月光下
我,小心翼翼
剪指甲
多么了不起啊
黑夜里跳一支闪亮的舞
剪发老人
阳光打在我半边脸上
冰凉刀锋在另一边咔嚓咔嚓
背后老人说出混浊的道理
剃刀如丝绸般划过我的脸
带着一点粗糙麻利之感
这仿佛像按摩——
一掏到底,绝不退缩
耳朵再次从身体长出
眼睛一闭,睁开
用手扇扇
细尘,清晰可见
这就是大爷的手艺
颤巍巍的身姿,拍拍毛巾
随时等待下一位客人
如果一切重来
如果一切重来
我不会比现在更加快乐
也不会更加痛苦
或许,只会更加平静
平静接受自己的宿命
回家
火车底下蝉声不断
站台之上月亮无言
吾心急速飞向家乡
善良的她
善良的她,给予我一朵云彩
一朵鲜红的玫瑰
我无以为报
只能赠予她一颗渴望同样善良的心
她收下我的心
再次踏上传播善良的道路
而我,毅然追随她的背影
只因我的心,已被她偷去
还记得,当天她赠予我的那朵玫瑰
是多么鲜红
与美丽
我不会和女孩子聊天
女孩子,地球上一个奇特的物种
她如日月星辰一般璀璨
又如风霜雨露一样多变
可我还是不由自主地爱上了她
甘愿受罚
甘愿得病
甘愿……
约会
我在约会
等待他的到来
他是他
他是谁?他曾是谁?他将是谁?
英雄?情人?还是白马王子?
恶棍?负心汉?还是胆小鬼?
我想,是我的……
他来了,我停下了这首诗——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