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了文章 更新于 2017-11-20 00:16:45
当人们沉迷吃鸡时,玩的可能是未来
说明1:这篇文章带有强烈主观色彩
说明2:这是一篇危言耸听的文章,因为我没有玩过接下来要谈及的这款游戏,常言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但这不妨碍我可以瞎胡吹。
最近一款游戏《绝地求生》非常火,火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它的一个别称“吃鸡”在互联网上基本替代了这个词的原意。作为一个自认为算是资深Steam玩家,对于近几个月来每周在销量榜上刷存在的游戏不能感到更熟悉。再加上铺天盖地的游戏新闻报道,漫山遍野的游戏主播,让这个游戏反复地出现在我的视界里。虽然我没有购买这款游戏,但是我始终有着一丝疑惑和一丝兴趣。我始终好奇,这么一款游戏为什么会成为现象级游戏;从玩家的角度出发,这个问题就变成了,对于每一个沉迷其中的玩家,吃鸡到底在玩什么。
《绝地求生:大逃杀》英文名为:PLAYERUNKNOWN'S BATTLEGROUNDS,直译可称作是PLAYERUNKNOWN的战场。(PLAYERUNKNOWN是开发组创意总监Brendan Greene 的代号),取名大逃杀很大程度是受到日本《大逃杀》电影(或者漫画的影响),毕竟游戏介绍中一句“NOT JUST A GAME, THIS IS BATTLE ROYALE。”的Battle Royale就来自于大逃杀电影里政府颁布的Battle Royale法案。这个法案的内容是:每年将从所有初三的班级中随机抽出一个班级来到指定的小岛上,进行一场为期3天的“自相残杀”游戏。在岛上的任何杀戮均属于合法范畴,任何反抗游戏和试图逃跑的举措都会遭受死亡的惩罚,更为残忍的是,最终只允许一个人活下来。
游戏的机制与电影中的设定一致,也就是说,在游戏里你将上演自己参与的大逃杀,唯一不同在于,你只是在屏幕背后操控人物的一个玩家。
你只是一个玩家,这也只是一个游戏,或许对于许多享受吃鸡快乐的玩家来说,仅此而已。但是一个游戏的存在并不是平白无故的,不是说某个人因为无聊而凭空臆想出来的,它有心理基础作为存在的支撑。特别是在一个游戏成为现象级游戏的时候,说明它背后的心理基础与许多人的欲望产生了共鸣,从而形成了多数人的参与,甚至出现了更进一步地盲动跟风。
我一直认为游戏是对现实的一种模拟,这种现实可以是客观的,也可以是主观的。一般来说客观现实模拟的游戏主要是通常意义上的模拟类游戏,如模拟城市、模拟农场、步行模拟器(大误)等等。而主观现实模拟游戏类型就五花八门了,但其共同性是每一款游戏有其响应市场的心理基础。科幻游戏满足在人们对于未来、对于太空、对于技术的向往,魔幻类游戏满足人们对于神秘、对于未知的好奇。诸如此类,大致都可以按着这思路推导。主观现实模拟与客观现实模拟的区别在于,主观色彩是游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可能是单线程游戏中创作者自身的价值观输送,也可能是开放世界游戏中玩家在游戏中的价值观塑造。
从游戏发展来看,一开始传统游戏的价值观是非黑即白的,游戏的背景设定会强化玩家的价值定位,引导做出一边倒的选择。而随着开发者对于游戏人文研究更为深入,我们慢慢发现许多游戏的主角不再单纯的伟光正,而是亦正亦邪。这说明市场在发生变化,一方面是游戏受众开始讨厌脸谱化的艺术设定,另一方面也是游戏有了充足的机能来让玩家做出这个属于自己的选择。这时候游戏所表现出的价值观是帮助玩家找到raison d'etre,即存在的理由。这个存在不是说游戏人物在剧情的设定需要,而是玩家的存在意义,玩家在游戏中所做的一切应该是基于“我”的选择。在《绝地求生》的设定中,这一价值引导机制彻底失效。人与人之间的杀戮,建立在一个封闭的绝望环境中,玩家可以做出的选择就是没有选择,要么无意义的你死我亡,要么坚持自身的价值观殉道而死(落地成盒,坐看花开花落)。在之前同类型的影视作品《饥饿游戏》中,社会背景尚有一个阶级压迫的母题,从中衍生出了人们普通愿意接受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在游戏界中,《绝地求生》的前辈《Dayz》和《H1Z1》也都设置在一个僵尸遍地的末日环境中,人们为生存会体现出人性的善与恶。而《绝地求生》更偏向于《大逃杀》这部电影的设定,所有人是平等的。理论而言,一个越发平等的社会里,人际之间的联系就应该是越发广泛的,相互的情感羁绊也就越为繁复,但在本作这种设定下所有的情感羁绊都是可以抛弃的,正义善恶一文不值,唯一可接受的价值取向就是求活。一开始你会多同类之间的杀戮感到不适,到最后你会暗示自己这是不得不为之,因此感到心安理得。
一般认为这种游戏设定反映的是自然界的弱肉强食,优胜劣汰,无非就是人类披着文明外衣却无法去除动物性的野蛮体现,但在我看来,所谓弱肉强食,优胜劣汰只是对结果的一种解释,但机制产生的根源,反而在于人类的较为复杂的思维方式:有主观能动性去差异化这个世界,去打破所谓的平等。一方面这种思维方式推动着社会在不平等中轮转推进,另一方面发展到极端就是大逃杀机制的产生。
按照我一开始说游戏是对现实的模拟,是对人们心理欲望的反馈,这就意味着,绝地求生的游戏机制所表现的这种价值取向, 在现代人的心中已然萌芽。游戏会弱化这种价值冲击的直观感受,所以可能会让人觉得与一般的暴力游戏没什么差别,但事实上人们自心底开始对这种强调残酷主义的求生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接受,已经不在意社会公允环境的维护,而是会跟着本性出发,去以极端的方式差异化这个世界,这包括征服、消灭。所以说,当人们在吃鸡世界中玩乐的时候,其实玩的就是这种心理的释放。常言道,外相内生,游戏里的场景出现在现实当中,或许不是一个太遥远的未来。
如是,一碗温酒祝贺大家末日吃鸡。
刘放不空 1年前
电影《大逃杀》我没有看过,仅通过木鱼水心的视频对其有一小许的理解,不清晰的印象是,电影是建立在学生不尊重师长,然后学校发生各种各样的暴力事件,然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定期遣送一批学生参与“杀戮游戏”的设定。 从视频讲解中我并没有获取到“有主观能动性去差异化这个世界,去打破所谓的平等。”您这一说法的由来,而在游戏的游玩过程中,更是没有。私以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性。我不否认这个世界存在暴力,存在极端,但是这并不是未来的趋势。人类存在了几十万年,几千年前才进入所谓的文明时代,从一开始到现在,我不说所有人都在为人人平等做努力,但至少“奴隶制”的废除告诉人们,人和猪还是有区别的。人们都崇尚英雄,但是“侠以武犯禁”或者当街暴起杀人这种事本来就少,能不被制裁的更少。未来怎么样我不敢估测,但是至少曾经到现在,人们都在竭力地消除不平等。“哪怕是一块纸巾,一条内裤都是有价值的”不是么?至于游戏本身,游戏真的不是书籍,没有谁规定他一定要传播社会主核心价值观。 “游戏是劳作后的休息和消遣,本身不带有任何目的性的一种行为活动。”----亚里士多德 顺,祝好~
发布
Donald winner 1年前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