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这个自谦片面的回答,来聊聊「如何看待……」式的问题。
- 「如果是这个问题是他自己在游戏地图上 作 的,那被下架没得洗。」
- 「你在国内的APP市场上线,就要遵守本国的法律。」
- 「公司在英国,也不可能延迟这么久才收到消息,没把这当回事……」
提取一下上述答案中的结论,主要有 3 点:自作自受、有违规章、不予配合。而结论是由证据支撑,证据是因前提有效的。基于同样的材料,可能会因关切点不同,导出不同的结论。在这个意义上,考察证据和前提,比关注结论更重要。而上述答案的结论其推理过程可以按前提、原因/论据、结论划分为:
- 前提:在一个地区上架 App 就要遵守其法规。
- 原因 a:《瘟》的地图描绘不符合地区要求。
- 结论 a:《瘟》被下架。
- 原因 b:《瘟》之公司在英国,不可能延迟收到消息(至于消息是啥,发没发,此观点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 结论 b:该公司这是没当回事,不予配合,所以产品被下架。
先从最符合大多数人直觉的前提说起:遵纪守法。杀人伤人是违法,伤害了他人生存权利,让他人恐慌从而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所以法要禁止。这是个后果严重的例子。不那么严重的例子可以是偷窃、妨碍执法,更轻的可以是闯红灯、横穿马路,甚至随地吐痰。不同的行为有不同的标记,同时配有相应的惩戒措施。惩戒力度的强弱又基本与该行为造成的负面后果轻重成正比,如谋财害命往往免不了牢狱之灾、经济赔偿,而不讲卫生几乎不可能遭刑拘。
共建和谐美好环境,彼此互利共存是如今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具体到每个例又如何呢?「一个男的想把一个女的给弄死,他掐女方的脖子,然后又拿刀捅这个女的,刀都捅断了,半个小时后,他发现这女的没死,他觉得这女的命实在太大了,送她去医院吧。问如何定罪?这是未遂还是中止?」
来看结论 a 与原因。
原因 a:《瘟》的地图描绘不符合地区要求。
结论 a:《瘟》被下架。
《瘟》违反了什么?这种违反又对应何种处置?下架的力度不小,那其对应的、可能的「恶果」照理也应有相应的严重性。是怎样的「恶果」呢?这是值得思考的地方,甚至是思考的起点。我认为这才是问题中关于「政治」的迷思根源。
附一则新闻:北京游戏监管会议详情
北京游戏监管会议详情(新浪)
再来看结论 b 与原因。
原因 b:《瘟》之公司在英国,不可能 延迟收到消息(至于消息是啥,发没发,此观点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结论 b:该公司这是没当回事,不予配合,所以产品被下架。
这组论证的可靠性如何,先按下不表。沿着该论证成立的思路,我这么理解:我方的相关要求未得到满足,其次,可能还让我方感受到不受尊重(因为满足诉求是一种表示尊重的方法),所以合作终止。
对组织机构间交流没有概念的朋友,可以想象更小规模的交流来体会此事。比如:
小明和小王打算一起做款游戏,小明开出了数个条件,而小王没有全部满足,于是小明选择不与小王继续合作。
请想象一下:
- 如果你是小明,你可能会开出哪些条件?为什么?
- 哪些条件是可以商讨的?为什么?
- 如果你是小王,什么样的条件是你无法接受的?为什么?
如此一来,问题就会清晰一些。
总而言之,有违何规、背后诉求为何、不同人对该诉求的看法如何,是下判断前需要厘清、思考的基本。结论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换言之,分歧往往不在结论上,分歧往往在前提与推论过程中。
以上便是一种方法,可以处理「如何看待…」式的问题。这方法的根基是逻辑与推理,善加练习、思考,作用将不止于提高议论文分数。如果有进一步兴趣,可以通过杜克大学的公开课《Think Again: How to argue》系统了解。
列一些对上述思考有帮助的材料:
- 杜克大学的公开课《Think Again: How to argue》,提高对信息的判断力、把控自己吸收信息的质量,有助于产出更优质的成果,少些困惑迷茫。
- 《给四月的信》艾伦·麦克法兰/ Alan Macfarlane(著),写给高中生的西方知识论体系简介,换言之是在梳理「如何知道?」的方法和问题。大学初读时觉得十分困难,倍感汗颜。
- 《理解漫画》斯科特·麦克劳德/ Scott Mccloud(著),以漫画的形式阐释了漫画的创作过程和相关原理,同时也提出并阐释了一种关于创作的流程与理论。是一个展示如何多角度、多层次看待事物的好例子。
- 《Theory of Knowledge for the IB Diploma》,Richard van de Lagemaat(著)。知识论通识教材。似乎是面向高中生的,被一些国际学校用作 Critical Thinking 的入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