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回答 就是中文舒服 我习惯的东西用我习惯的方式来打开最舒服 管他原始的样子原作是怎么样的
虽然这个问题问得有些不科学 但我再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也偏颇地讨论一下
东方国家 这里具体指东亚国家 在对待外来文化和概念的态度上有偏”归化“的倾向 这是由于显然的历史原因 举几个例子:日本人说英文 你坐在家里的沙发上喝咖啡 CCTV5为您播报美职篮最新赛况 以及 简体中文版游戏
与之相对的是“异化” 即保持原文/原作的原始形态和内容 最方便的例子在你的任务栏右侧 里面有我们常买游戏玩游戏的那个 对了 是Steam 我几乎没管这东西叫过“蒸汽”(好像也并没有这么个官方中文名字)例如iPhone 或者PlayStation(曾经央视有叫过索尼游戏站)再比如游戏引擎Unreal或者Unity 我们在对话中更多直接引用他们的原名
当然这2个偏向没有非黑即白如此极端 往往呈现某种倾向 比如外国驻华大使往往会起个中文名 这也是一种“归化” 英国人会把瑞士叫做Swizterland而非Schweiz 尽管后者才是原始的德语名字 归化是为了使本地社区更方便地引用一件外来事物形成的习惯 不然全世界都该管德国叫Deustchland而China/Chine/Cino/Sino统统作废全部改称Zhongguo
但东方社会的归化偏向特别显著 从日本人爱为外来语标上片假名注音来诵读可以看出 国内北方的外语教育也有用汉语拼音帮助发音的实践 可其实日本相比较之下还是相对爱异化的 语音虽然归化得厉害可起码还保持了外来语本身的概念
而现代汉语中归化的特征更为显著 除了甚至有些外来事物的原文已经彻底消失 比如激光 计算机 电话(虽然来自日本语) 互联网 智能手机 有时名词的完全归化会使事情变得异常复杂 但当出现这些美妙的归化时 绘声绘色的翻译依旧让人赞叹 同样 这和历史以及自成体系的语言文化有密切联系
这样的文化环境下的受众 更习惯更乐于接受已经归化“加工”后的作品——以更熟悉的语言形式展现出来的内容 而非倾向于探究原文原作
通过语言来作为接触外来事物的首要媒介的前提下 面对但凡不是母语的作品 受众更可能出现偏激或者排斥的态度 而只要有中文的内容 其本身和原始作品有否或多少差别 就更为次要了
这与外语学习和教育关联不大 但显然受众更偏好归化而排斥异化的外来事物 文化上探求原始作品的社群需求不强烈 哪怕用原文体验原作的品质更真切
语言归化第一位 作品完整性其次 简体中文版游戏能让大部分人舒服就顺理成章了
海外游戏即便是纯单机游戏,在被删减修改了那么多东西之后,为何玩家还是倾向于购买国行简体中文版的游戏?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