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不上奶牛关了, 神楽坂伊織的问题现在提得是越来越深了...
首先要说明的是, 刻奇和艺术并不是互为反面的, 这个题目本身有一定的问题. 你所谓 fake art 的说法, 并不能归属到 Kitsch 本身的定义, 有断章取义之嫌, 就好像国内评论界瞎传 meta-game 一样.
一般来说, 刻奇作品的受众会比较广, 因为其实际的内容材料比较少, 更容易引发所谓的"共鸣"(移情、同理心、对自己以往经历的追忆, whatever), 口耳相传时也比较有神秘感(因为没什么东西, 言之无物), 鉴别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游戏里严重依赖刻奇的例子有大家熟知的《高考恋爱一百天》, 陈星汉、上田文人的游戏, 以及其他禅意类游戏. 坦诚的说, 专注于鼓捣刻奇的手法, 这我是看不起的, 但你要问陈星汉和上田文人的游戏是不是艺术品, 那也很难说不是.
题外话, 为什么很多人不爽新海诚, 就是因为新海诚早期作品严重依赖刻奇, 换成白话说法就是: 矫情, 自我感动, 有时候还得拉上一大帮子人群体自我感动.
部分依赖刻奇的例子有大名鼎鼎的《To the Moon》(一定程度刻奇, 作者后来的《A Bird Story》是纯刻奇), 奶牛关群傻打出 8.5 分但 Steam 只有褒贬不一的《Virginia》(感动以外的刻奇, 更多表现在盲从自以为不是在盲从的事件中, 并从中获得自我满足).
不依赖刻奇的例子有KEY社的《星之梦》、《Little Busters》, FPS《COD: MW》、ACT《刺客信条2》、打越钢太郎剧本的游戏, 重点在于内容的完整性很高, 高度自洽, 一定程度脱离现实, 内容往往难以用几句话讲清楚(一回想起来, 会感到可以说的东西很多), 人很难硬生生的把这些故事和自己结合起来, 这个时候游戏就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角色扮演", 你即角色, 角色即你, 就好像烂演员演什么都像是自己, 好演员演什么都像是角色本身. 由于代入感, 不依赖刻奇的作品体验起来与依赖刻奇的作品是有很大区别的.
但如果非要拿刻奇和高雅艺术相比, 只能说受众不同, 硬要分个高下, 就会形成鄙视链, 各找各的不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