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了文章 更新于 2016-12-07 16:54:53
【授权转载】国产单机RPG的盛衰25载(一)
作者:红小菱 taptap编辑
前请说明:本帖属于字太长不想看系列,目前已完结,只有字,图抽空补充
本帖本来只想介绍一下精讯资讯和大宇、智冠的基本情况,最后发现坑挖大了...余下部分在回复的楼层中。
参考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和百度贴吧帖子:历经20年!国产单机RPG游戏历史回顾,具体作者是否是帖主本人未考证,感谢前辈对RPG历史的整理。本帖基本属于资料搬运整理,按照原帖中的RPG的时间顺序为基线,整理区分了研发商、厂商的作品时间线,并按照时间线归类了国产RPG的几个阶段。中间部分补充是本人接触国产RPG以来的愚知,若有错误和纰漏,欢迎指正。
近期谷歌商店,新上架了一款名为《侠客英雄传25周年纪念版》的安卓移植手机游戏,其实 iOS 在今年7月就已经上架。
《侠客英雄传》和近两年徐昌隆制作的 PC 端游戏《侠客风云传》(基于01年的《武林群侠传》单机所复刻更新的全新游戏)并无实质上的任何关联,但追根溯源都是台湾端游时代,国产武侠 RPG 的里程碑式作品。
《侠客英雄传》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部半成品作品,可以说它是精讯在 RPG 起源阶段的一个大胆尝试。虽然从现在的眼光看,这款游戏16色的画面极其简陋,采用标准的踩地雷模式推进剧情,剧情也非常简单。但由于当时电脑刚刚开始普及,所以这款游戏还是具有武侠 RPG 早年开河之作的里程碑式的意义。
(以下补白介绍,资料大多来源于百度百科和网络资料,仅做部分补充和编辑梳理。)
起:源起的三方并立(90年代前后)
卖书起家的精讯资讯与《侠客英雄传》
1984年6月,智冠科技在台南成立前半年,台北出现了一家叫“精讯资讯”的公司。这家公司由四位年轻人组成,包括“老李”李培民和“小李”李永进,李永进就是日后“仙剑”和“轩辕剑”的出品公司大宇资讯的创始人。
80、90年代,在大陆、台湾都没有正规的游戏市场,相比受日本文化影响较重的台湾来说,部分电脑游戏软件都是在盗版(?软盘拷贝)中传播流通的,且绝大多数都是日文、英文版的游戏。没有中文说明书也没有专业游戏杂志的年代,在面对游戏里的大段外文字母时,玩家往往一筹莫展。看准这一商机,“老李”、“小李”买来电脑和复印机,把游戏内容翻译成中文后印成一本本游戏手册,在当时台湾著名的电脑集散地光华商场内兜售。
这些只有二、三十页的小册子一上市就受到了玩家的热烈欢迎,鉴于旺盛的市场需求,四位年轻人决定成立一家专门从事中文游戏手册的出版和发行业务的公司,这就是精讯资讯。
在发行国外游戏说明书的同时,精讯也在积极介入中文游戏的制作。由于没有研发人才,精讯选择了类似第三波的做法,即与本土游戏开发者签订合同,代理他们的原创游戏。
可能老游戏迷,都熟知一款有着日本“国民RPG”之称、游戏史上畅销与长寿并存的系作游戏《勇者斗恶龙》。它是日本 Enix(艾尼克斯),也就是现在的史克威尔艾尼克斯,研发的电子角色扮演游戏系列,第一代发售于1986年5月27日,机种是FC。而该作品在1989年被移植为中文版,精讯资讯,就是其代理公司。
在89、90两年,除了《勇者斗恶龙》一、二两部,精讯资讯后来脍炙人口的《美少女梦工厂》系列。在代理别家游戏的同时,精讯自己也研发游戏。
这里例举三部有代表意义的作品:
· 1986 如意集 精讯出品的第一部自研作品
· 1987 屠龙战记 轩辕剑之父、DOMO小组领头人蔡明宏参与研发早年与精讯结缘的作品
· 1991.07 侠客英雄传 以其代理的日本知名游戏《勇者斗恶龙》的架构作基础,加入中国武侠的时空背景而融合出的游戏。是第一部武侠题材的中国RPG。
偏爱中华文化的智冠科技和《神州八剑》
主营电脑游戏软件研发、代理、生产、经销,以及电脑游戏杂志编辑、出版、发行的台湾智冠科技,说起来比精讯资讯知名度高太多了。智冠出品过的游戏,都有其独闯和风潮性:金庸、古龙、风云、霹雳布袋戏、三国演义等题材作品,都是玩家津津乐道的。
90年代,智冠仿照 New World Computing 于1990推出“魔法门”前身的游戏《御封战将》,推出了一款欧式战棋类的SLG游戏——《神州八剑》,游戏类型与后来著名的《魔法门英雄无敌》及其相似。《神州八剑》也是首个将 SLG 元素代入国产 RPG 游戏的产品,它也影响了几年后智冠开发的《金庸群侠传》等其他战棋类的游戏。
“仙侠”游戏的代名词大宇资讯和《轩辕剑》
上面说精讯资讯的时候,提到了“小李”李永进。1988年4月,作为精讯创始人之一的李永进离开精讯,出资100万在台北市重庆北路创立了大宇资讯。之后,李永进招揽了大批游戏制作的人才,在1988年10月,中学刚毕业的两位国内游戏设计“元老级人物”蔡明宏和施文冯成立了DOMO(日语 どうも 的假名罗马注音,意为“谢谢”)小组,成为轩辕剑研发系列雷打不动的固定班底。
蔡明宏说,“写一个中文的中国式RPG冒险游戏,这念头在我脑海已浮现很久。”然后《轩辕剑》第一部作品问世了。
1990年10月,DOMO的第一部作品《轩辕剑》问世,成为轩辕剑系列的开山之作。很少人知道并玩过这款游戏,因为它是和精讯早年的那款《侠客英雄传》一样,都只算一个半成品。由于DOMO组内研发要服兵役,第一部的《轩辕剑》不仅剧情没有做完,甚至演员们都没有名字。因为当时正在热播电影倩女幽魂, 因此主角三人分别以电影中的人物燕赤霞、宁采臣和聂小倩命名。整部作品故事较短,被认为是大宇的第一部试水的作品。尽管如此,轩辕剑系列的一些核心要素,却在这一代已经定型。
自此,90年前后,大宇的《轩辕剑》、精讯的《侠客英雄传》和智冠的《神州八剑》,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国产单机最早的三款武侠RPG。年代久远,无法明确定义哪款是“中国第一款”,且将其并列,合为国产 RPG 的起源阶段。
承:掎角之势下的雨后春笋(90年代中期)
1992 年,智冠科技出品的《侠影记》和《如来金刚拳传奇》开创了武侠游戏的另外两个方向:动作RPG与武侠AVG。《侠影记》包含了动作类元素,日后大红大紫的欧美RPG《暗黑破坏神》系列也是采用这种模式。而《如来金刚拳传奇》则将冒险解迷的元素代入进去,开创了武侠冒险解谜游戏的先河,虽然后来国产游戏在这方面似乎没什么作品,但就纯粹的冒险解谜游戏来说,《古墓丽影》、《鬼屋魔影》都属于这一类。
随后智冠科技与金庸先生签约,获得了金庸十四部小说的游戏改编权。当时武侠游戏正处于萌芽阶段,游戏制作人员的精力都集中于程序上,对于游戏剧情的处理相当草率,剧本都是自己原创,更没有人想过改编名著,然而剧情恰恰是 RPG 游戏的重点。坚持原创剧情的大宇资讯,从轩辕剑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后续作品及其他原创产品,两家公司也由此开始了相互竞争的时代。“北大宇,南智冠”的说法,也在这个时候流传了开来。大宇与智冠,两家起源于台湾的游戏公司,在这个时代,形成了国产游戏行业的掎角之势。
按部就班的智冠金庸系列:
1993年——《笑傲江湖》
1994年——《倚天屠龙记》
1996年——《金庸群侠传》
1997年——《神雕侠侣》
在与金庸先生的协议达成后,智冠便集合了公司几乎所有的精英,开始了第一部改编游戏《笑傲江湖》的制作。1992年底,《笑傲江湖》的部分过场动画在一年一度的“台北资讯展”上亮相,马上吸引了众多玩家的眼球,智冠的展台被挤得水泄不通。看完演示后,大家一致的感觉就是视觉震撼,配音精彩,简直是无与伦比。因为游戏动画的卓越表现,展现出的技术飞越导致展览结束后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
1993年,在众人的热切期盼之下,游戏以20M的超大容量问世,过场动画理所当然成了游戏的最大卖点。游戏系统上,《笑傲江湖》采用了极具创造性的即时战斗方式。然而,即时战斗的方式使得游戏流程加快,加之很多原著中的经典剧情都是一笔带过,整个游戏从头到尾只有打打杀杀,使得《笑傲江湖》几乎毫无剧情可言。这让不少金庸迷失望不已,也让原本作为游戏卖点的剧情优势荡然无存。即便如此,《笑傲江湖》在当年依然创下了不俗的销售成绩,智冠因此开始大规模的对金庸武侠作品进行改编。
1994年,《倚天屠龙记》的首部游戏作品诞生。在游戏制作的同时,中华电视台也在拍摄同名电视剧(马景涛版),并与智冠协商,准备让游戏与电视剧同步推出。为了保证游戏的品质,智冠丝毫不敢怠慢,除了出动《笑傲江湖》的原班人马外,还专门组建了YOUNG GUN工作室,由徐昌隆领衔,集中了全公司众多精英来制作这部作品。游戏在延期一个月之后于1994年3月27日发布,这款重量级作品一经发售便没有令玩家失望,除了剧情完整之外,游戏结合了《笑傲江湖》的优点,光是开场动画就已经是《笑傲江湖》所有动画容量的总和。超大的游戏容量使智冠首次采用了业界的新生事物CD-R作为游戏裁体,并且将游戏的背景音乐以CD的形式存放,这在当时属于相当超前的设计。在智冠制作的众多金庸武侠游戏中,这款《倚天屠龙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了玩家心目中的经典。
然而在1997年,智冠毁掉了好不容易获得了良好口碑的“金庸武侠游戏系列”,一切都是从97版《神雕侠侣》的推出开始的。这款游戏无论是游戏画面、战斗系统还是人物设定,在最大限度上模仿了大宇在95年推出的《仙剑奇侠传》。比之前推出的《金庸群侠传》,不进反退。而且,游戏还延续了智冠的惯例诟病,再次将剧情腰斩。整个游戏除了意境不错的片头动画之外,其他的一无是处。这令金庸本人对智冠失去信心,导致在1999年底,智冠得到了一个不好的消息:台湾另一家游戏公司昱泉国际即将推出由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改编的同名游戏,这预示着智冠独霸“金庸武侠游戏”的时代宣告作古。这乃是后话。
这里需要特别单独说明的,是1996年智冠出品的《金庸群侠传》,由徐昌隆带领的“河洛工作室”研发,是一款高原著还原度、高游戏自由度、至今仍被粉丝心心念念称赞的 RPG,给其后徐昌隆自己的“金庸、武林、三国”武侠三部曲,赢得了第一步的战略口碑。
后来居上的大宇早期口碑作:
1993年——《天使帝国》、《魔法世纪》、《大富翁2》
1994年——《天使帝国二》、《魔法世纪二》、《轩辕剑二》,开始进入韩国市场。
1995年——《轩辕剑外传--枫之舞》、首套CD-ROM游戏《仙剑奇侠传》
开始进入日本市场,《轩辕剑二日文版》。代理日本游戏《仓库番》、《绯王传二》、《现代大战略》等。获得日本SEGA 32位元游戏器Saturn软件开发授权。
1996年——《大富翁3》
1997年——《仙剑奇侠传window95版》、《圣域争辉》、代理《银河英雄传说》,公司游戏朝向多平台、多语言、多使用者、多国化4M而努力。
特别要说明的是,这里奠定大宇在国产单机地位的系作产品与两个团队:DOMO——轩辕剑系列,狂徒——大富翁系列,仙一。
1989年,二十岁的姚壮宪带着自己的两款射击游戏,来到了大宇,双方意气相投,姚壮宪成为继蔡明宏之后,第二批加入大宇的人。最初的半年,姚壮宪虽然自认是大宇资讯的人,但却领不到大宇资讯的工资,要靠作品卖出钱获得提成。大宇资讯公司在台北,姚家住在桃园县,没办法去公司上班,他只能在家里“工作”。知道他交给大宇的第一份“成绩单”——《大富翁》问世,才正式敲开了大宇的门。紧接着,姚壮宪又在92年制作完成了《大富翁2》,强烈的市场反应更加重了他在大宇的地位。
1991年前后,服完兵役的姚壮宪正式加入大宇后,他萌生一个念头:要好好做一套大制作的游戏,这个念头一方面受到《最终幻想》、《轩辕剑二》的影响,同时《大富翁2》的成绩还不错,项目组已经有四个人,他觉得自己应该做些RPG类的游戏。于是,《仙剑奇侠传》在1995年7月正式问世了,在业内造成了巨的大影响,深远并持久。
这里多说一句“狂徒制作组”,成立于1993年,以“狂徒创作群,再现永恒经典”为口号,创作的作品有仙剑奇侠传初代(旧版、新版)以及大富翁系列二到五代。在2002年,《仙剑奇侠传二》研发过程中因内部研发,对作品的构想产生分歧而解散。
屈指可数的新贵精品
除了两家独大的智冠和大宇,台湾地区先后成立了多家游戏公司,这使得台湾的游戏产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然而热潮之下不乏多数制作粗糙的产品,以至于精品屈指可数,不过,这些精品,也成为后来玩家口中口碑的情怀经典作品。
90年代中期,日本 TGL 公司与台北的风雷小组、汉堂国际,加入到这一时代 RPG 的制作行列中,成为台湾游戏产业中的新贵。
1992年,汉堂的策略游戏《隋唐英雄传》问世,次年,另一部名为作品《天外剑圣录》的作品问世,成为《天地劫》系列的开篇起章节。1995年《炎龙骑士团2:黄金城之谜》作为一款SLG作品,是国产战棋游戏史上公认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它的发售将战棋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汉堂在前作的经验上对FD2做了大量的改进,游戏的平衡性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90年代中期,在智冠按部就班的步调中,大宇已经后来居上,凭借一款《仙剑奇侠传》一鸣惊人,奠定大宇其后十多年的IP之路。在智冠与大宇的针锋相对下,台湾其他精良作品和厂商初露头角。这个时段,是RPG在台湾本土跃跃欲试的时期,自此之后,RPG风潮开始向大陆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