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作品面世,有些人会说“但凡在同行的创作中,发现一丝大胆的突破,便所有人都跟着沾光”
有些作品面世,有些人会说“世界上只要有新的好作品出现,历史上所有经典都会跟着动一动”
而又有一些作品面世,有些人会说“被抄袭,被模仿,是天才的宿命。”
原神是哪种?我不知道,我没有玩过。
我希望它是第一种,成为游戏业的毕加索
我也希望它是第二种,能让ico,塞尔达,马里奥都动一动
但是以我的了解,大概率是最后一种,成为塞尔达的背景板与模仿者。
回答这个问题的每个人,其实我们都成为了米哈游营销的一部分,我们成了讨论的声音,簇拥了这个话题。
这就陷入了一种骂也不是,不骂也不是的窘境。
说点别的
前两天发文章,有人给我评论,其他难听的话就不复制了,他说独立开发者别把艺术放嘴边,先做游戏商品。
五天前,玩家帮我出营销的主意,说要是换层美少女的皮,估计销量会比现在提升很多档次。
一个礼拜前的采访,媒体人深叹一口气,现在这环境就这样,没办法。
一个月前,和王昊语音,聊到游戏工业化,我俩吵得不可开交。
游戏不是消耗品,不是必需品,它具有商品属性,但也可以是艺术的载体。
而这也就决定了它需要流量的导入,并且在这个流量变现的年代,需要有足够的变现能力,而三秒留存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就要在美术上下足功夫,或者另辟蹊径炒热话题,而美术成本又逐年升高,流量的价钱又逐年上涨。
游戏业早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而且恐怖的是,游戏业的反思越来越偏离设计,营销推广的复盘很多人进行了很多次,就大家都在追求数据,都在追求现金。
而我也听到了很有意思的说法,任天堂人均800w美元的产出,才足以让他们去施展创意,去反思设计,所以追求钱是中国游戏业的短期目标。
最近听了太多人讲太多话,累了。这是个两千亿的市场,是各方流量巨头角力的地方,我们如何讨论,都意义不大。
做好自己就够了,舆论再多少次,都是双方鸡同鸭讲,一个说前门楼子有个柱子,别个说几把头子有个痦子,没他妈什么意思。
无有时代 1年前
最后的比喻有点意思233,也确实是这样,道不同不相为谋。
发布
Izayoi_HIbiki 1年前
给奇妙比喻点个赞
发布
shrekker 1年前
scrink 1年前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