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三作的发售,包括GBA进入中国,刚好赶上90年代生人走进小学的1998到2008之间。小学生是任天堂游戏的基本盘,小学生玩游戏的投入程度是成年人无法再达到的,因而这些游戏也必然在童年留下深刻印象。
情怀一定是不言自明的一个原因,但还是忍不住单谈谈其他。
1.不是每一部“初体验”作品都能达到以上三作的影响力,这也说明这些作品本身的素质过硬,玩家喜爱这些游戏并不能单单也情怀论。
这几作在系列历史上,即使是外包卡普空的缩小帽,制作水准也相当精良,起码当年缩小帽在GBA上的画面水平是顶级的,更别说根正苗红的集大成作宝可梦G3和矿石镇。
GBA是作品繁荣的平台,几乎所有系列都在GBA上推出过作品,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逆转裁判123,可是并非每一部作品在系列中都能达到上三作的人气,也说明这三作的素质。
2.部分情况下,对上三作的喜爱,其实是对NDS上一些实验性作品的反弹。
我认为比起3DS,NDS是一部过渡色彩浓厚的掌机。NDS时代的触屏技术并不能良好地支持“触摸”“摄像”“声音”这些概念落地,再加上任天堂有时摸不着头脑的激进创新,产生了一批过于超前的作品。比如DS上的星之卡比、塞尔达等操作怪异的作品都是这一理念下的产物。事实上,在硬件更成熟的3DS上,这些作品反而又回归到按键操作上,也进一步说明DS触屏战略的失败。
其实回头看,从DS到3DS,唯一说得上成功的创新大概就是双屏了。3ds的3d也是过于超前导致极鸡肋,以至于后期推出了2DS,及许多游戏干脆不支持3D的窘境。任天堂官方对于3D功能也处于半放弃状态,3DS越来越像一款继承了DS双屏概念的传统掌机…
许多老玩家也就是在接触到并不好玩的同系列DS平台作品后,才开始转而回头捧上三作。
3.目前来看,GBA及其模拟器是目前最普及,模拟体验最好,游戏改版最多的平台,而且没有之一。这也让上三作有了长期发酵的空间,包括新玩家上手体验,老玩家回顾,核心玩家研究及修改等。这就类似STEAM,提供了一个怀旧、MOD,交流,廉价体验的平台。这种“平台”是目前DS,3DS,乃至NS所无法提供的。
4.最后来说,答主的问题是“让旧作信徒能够接受系列最新作品”,我想出发点是好的,也不需要我们提供各种分析,而是提供一种方法论。
不过安利游戏这种事不是买房炒股,回馈都是账面上的数字,赤裸裸的摆在那里。安利游戏吧,有时候更像相亲,投不投缘真不是外人能够揣摩的,有时候外人入戏太深,反而弄得两败俱伤。
其实游戏文化圈,有人喜欢旧作品,就和有人喜欢老爷车,有人喜欢古着,有人喜欢胶片单反,有人喜欢人妻(???)是一个道理。年轻的系列粉丝怪他们不识抬举,其实是没有道理的,不能因为“喜欢某款老游戏”没什么成本,就认为“喜欢老游戏”比起“喜欢老爷车”显得更低劣吧:)
其实有人喜欢旧作,反倒是国内游戏文化有了一定积淀,成年玩家有了一定规模后的体现,这是好事,反而值得我们庆幸。
5.上大学的时候,第一堂课是新闻学概论,老师问我们,读大学是为了什么。那时候学生火力十足,有的说赚大钱,有的说匡扶正义,有的说打发时间,有的说见见世面。老师却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温润。
温润是什么呢?温润就是理解。人到了工作的年龄,虽然还是喜欢游戏,但是对于学习新游戏(好的游戏是有学习门槛的),或者对于接受游戏新资讯,有时候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说出一些不着边际的话,不是因为他不爱了,而是因为他老了。
但在针对“让旧作信徒能够接受系列最新作品”这一问题上,我想适当向跟不上时代的老玩家介绍一下游戏世界的最新发展和变化,介绍一下系列新作的特点和进化,同时也诚挚地邀请他们体验一下。
大概懂的人自然能理解(虽然也很难改变初恋在心中的地位),不懂的人又何必多费口舌呢?
当然对于那些胡搅蛮缠,态度恶劣的老玩家,我们也要适当的予以回击…
谁是我们的朋友?谁又是我们的敌人?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是主席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开篇名义的句子。大家都是玩家,枪口要一致对外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