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这里看《仁王2》的评测,当然是我写的粗浅杂文。
所谓妖怪⽂化,是日本传统民俗文化代表之⼀。在日本的从泛灵论中,人们认为万事万物都存在"气",且多数⼈普遍相信灵魂具有各种情感。比如在日本神道认为,神的灵魂由四个部分所构成。
这种说法由本田亲徳及出口王仁三郎等宗教家所提出,分别是荒魂、和魂、幸魂及奇魂, 也就是所谓的"一灵四魂"。 他们分别代表:"勇"、"亲"、"爱"、"智"。虽然每⼀个魂都有 不同的功能但是会互相配合。此概念在《犬夜叉》中也有出现,《仁王》的御魂设定便是从此处转化而来。
其中"和魂"与"荒魂"是神明灵魂的其中两个侧⾯,并且两者呈现对立关系,前者是神明平和的⼀面,具有仁爱谦逊等特质,而这种特质反应在实际的生活中则是丰收等吉兆。后者"荒魂"是神明暴躁的一面,有着勇猛以及暴力的特质,因此反应在现实中则代表了伴随着战争或者自然灾害。
幸魂是代表祝福和繁荣的灵魂。在《日本书纪》中,神祇曾以幸魂及奇魂这两种型态来互相沟通。幸魂在神道中也有丰收的意含在内。本居宣⻓及其他⼈认为,幸御魂不会比和魂更常见。奇魂经常与幸魂⼀起出现,这种力量隐藏于大丰收中。人们认为奇魂具有神秘的力量,能够治愈的疾病。奇御魂也是代表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理解能力。
为了获得和平祈求吉运,⼈⻔通过祭祀(镇魂)的⼿段将神"荒魂"的⼀⾯转化为"和魂"的一面,其中人对"荒魂"祭祀(镇魂)的失败后的产物,便可以理解为我们现在所认知的妖怪的诞生。
尔后,随着时代的推移,妖怪也从曾经的口耳相传和汇集成书,慢慢演变成以图画的形式呈现,且鬼怪形象也随之固定下来。
从年代上看,从《古事记》《⽇本书纪》,或者《风土记》这样的地方地志就记载了关于妖怪的各类传说。到了平安时期,在《今昔物语》等说话集当中就已经有了关于"百鬼夜行"的记录,而其中的大部分妖怪也被后世的书籍继承,史实上的《百鬼夜行图》则是后来江户时代的产物。
到了中世时期,由于绘卷和御伽草子的兴起,妖怪故事身上所带的娱乐性也随强,例如通过使用击败妖怪的情节来体现人的优越性。
《仁王》⼀代的故事结尾,威廉同志就当了⼀把须佐之男,干掉了被复活的八岐⼤蛇。比较耳熟能详的角色还有"酒吞童子"、"玉藻前"、"土蜘蛛"等等。二代的妖怪大部分都在别的作品中以不同的形象出现过,例如"夜刀神"、"夜枭"、"镰鼬"等等。
经历了室町、战国时代后,慢慢从公家、寺院走进了市民文化,并且在后来的江户时代有了更多发展。
题主你的核心问题在于你认为形似而神不似,那么你是否了解了以上一段妖怪文化的通史呢?
《胧村正》和《讨鬼传》的妖怪设定在很大程度上也需要考虑机制和美术问题,而且也要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游戏本身的叙事。志怪文化通常置于非功利主义的语境之下,但这两个游戏都是功利主义的,这就天生矛盾,出现结构性的阉割而导致“浮于表面”应该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除非你在玩《集合吧!百鬼大夜行!》,要不然我估计真的没什么可能达到题主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