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了文章 发布于 2019-08-25 12:30:51
【核刻大陆】继XBOX初代后,我们又开箱了一台豪华日版360
XBOX家族开箱第二弹:日版XBOX360豪华版一览
前言-关于第七世代
对于笔者自己来说,刚刚远去的“游戏机第七世代”就像经历了一场“酸痛的异地恋”一样,所得到的结果就是接受了对方的习惯后发现对方已经远去,不免觉得伤痛和怀念。我想对于大多数中国以及世界范围内的Video Gamer都有这个感觉。的确,第七世代的游戏主机个个都是强手,无论是哪个平台的。都在游戏主机发展史上留下了独特的风格和印记。无论是强调独占联网的开路先锋XBOX 360(本文的主角),还是集合索尼公司当时最新的互联网多媒体技术概念的PS3。甚至是将新型游玩概念抛到客厅,让“非玩家”也感受到电子游戏的独特魅力的Wii。都足以让玩家们为之疯狂,而第七世代普及的联网对战、付费下载内容、体感控制类型、大容量光盘、硬盘读取游戏、大规模平台间网络社区、会员服务、免费游戏等新概念,也让“次世代”这个词不单单从过去硬件层面升级,进而上升到了“新型服务+”的网络概念。
第七时代主机
所以当你完全接受了这些新的家用机网络服务之后,发现第八世代已经来了。大街小巷以及各大城市的游戏店都在卖PS4了。所以对于游戏迷来说,这就是第七世代—短暂、美丽而充满回忆。第七世代在笔者、更多中国以及全世界玩家心中,更重要的一代主机,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主角—XBOX 360。
关于首发时的XBOX360
什么是“神机”?我想大多数玩家了解到这个词是从第七世代的一些杂志报道中吧,也有人说这个名号是用来形容PS3的。在笔者看来“神机”恰恰是主流世代游戏机的特质。强大的运算性能、运行大容量的高品质HD游戏、强大的网络生态(你可以与异地好友一起参与游戏)、下载游戏最新的追加内容、强大的多媒体功能(你可以将自己iPod里面的歌曲、图片导入主机,在游玩的时侯切换成BGM,或者把自己的图片设计成主题)。这都是之前的游戏主机没办法做到的,而这些“新体验”随着2005年11月XBOX 360在北美发售进入到了你的客厅、书房甚至卧室。
360首发盛况
2005年11月22日“绿色巨人”降临莫哈韦沙漠,打响了第七世代主机战争第一枪。比尔·盖茨在交了近40亿美元的学费后,以“耸耸肩”的态度对时代杂志记者说到“那就再玩一次”。不过这个“第二回合”微软打得非常漂亮,使得XBOX 360成为了第七世代表现最为耀眼的主机。
比尔·盖茨与北美玩家在游戏店连线对战《哥谭赛车计划3》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XBOX 360是微软实现占领客厅的最关键硬件。也是继WEB TV计划与Windows整合的过渡时代,为今天XBOX ONE的“云生态、网络一体化、Win10整合、兼容游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今天情况不同的是,当时的XBOX 360拥有强大的软件阵容和独占内容,迅速俘获了许多对次世代充满好奇的新生代玩家,成为了次世代玩家群体的中坚力量。
彼得·摩尔与唐·马特里克
PS:
尽管在大多数“软饭”心中争议巨大,彼得·摩尔与唐·马特里克确实为XBOX 360坚实的软件基础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果说XBOX初代主管罗比·巴赫斯和艾德·弗莱斯“正常”的让雷蒙德的“外行们”进入了这个产业,那么后者简直就是让微软从2数到了20。一个负责软件阵容,一个负责线上生态。一文一武,天下我有。
正片
扯了这么多看,该聊一聊本次的主角了-日版XBOX360,相较于上一次XBOX初代的开箱契机,本次也是这么“简单粗暴”,就是源于笔者那台美版双65快挂了,光驱已死,硬盘也命不久矣。但手里面还有一大堆二手游戏片,干脆买台新的。说干就干!
笔者的一些二手正版游戏,真是感慨,XBOX 360弥补了初代XBOX软件上的不足
为什么选择日本豪华版呢?原因是一来大多数日本的中古硬件保存比较良好。二来是豪华版附带硬盘和HD AV视频线(这个线算是微软的独创,原装全新的单买不好找)。三是笔者个人的原因,因为XBOX 360 Slim之前的主机造型(双90纳米制程到双65纳米制程)都是由来自大阪的一家工业设计公司负责的。所以XBOX 360不像他前辈那样,从外形到内在,全都是“美国心”。
乐天市场价格
和XBOX初代日版一样,价格并不便宜。听在日本的朋友说,全新或者成色比较好的豪华箱说全现在也不好找了,看到那台2780日元的那台机器,很明显这个价格基本上是Junk品,但还是心存一丝希望……但是看了评论,有人说光驱完全就是坏的。笔者又找了一圈,发现价格都不太符合预期。果断放弃海淘,闲鱼碰碰运气。
转战闲鱼
功夫不负有心人,论坛里的朋友告诉笔者之前闲鱼看到有人在卖成色好、箱说全的机器。果然找到了,上海一位ID叫segapyh的世嘉游戏爱好者,挂了一台日版箱说全豪华套装。而且价格比较合适,在日本的朋友告诉笔者,这种成色好的豪华版套装不好找了。于是赶紧沟通卖家下单!
拿到本体是三天后的事情了,快递速度还算正常,也没有暴力运输的情况。笔者这次买的版本是日本豪华版XBOX 360套装。在XBOX 360 Slim型号出来之前,XBOX 360先后就硬件层面来讲,对主版进行了四次不同幅度的修改设计。而其中主板代号为“瓦尔哈拉”的双65纳米制程是其中最稳定的机型,基本隔绝了“死亡红灯”发生的可能性(虽然仍有报告称双65纳米也有低几率发生的可能性),散热性能大幅度增强。而且这个版本附带60 GB硬盘、HD AV线、多媒体遥控器、网线等一系列配件,可谓超值。
日版豪华包装
XBOX 360在日本发售时曾推出过三个版本,即Arcade版(游乐版)、豪华版、本体为黑色的精英版。区别在于,Arcade版的包装盒是全绿色配以旋转环带,没有硬盘。在早期你如果想要游玩XBOX初代游戏的话,还得去购置硬盘。而国内保有量巨大的刷光驱的盗版机器,都是来源于Arcade版。其次是附带硬盘、遥控器的豪华版和精英版。区别在于豪华版的硬盘容量是60 GB,精英版是120 GB,并附赠一个通话耳麦,插在手柄上那个特殊的耳麦口。手柄接连耳麦语音对战的情况在当时的XBOX 360玩家里非常常见。而现世代的主机手柄上都会预留一个3.5毫米的耳麦孔。不过这个包装盒成色非常好,笔者查验过,三码合一。
包装细节
包装细节2
和初代XBOX一样,在包装盒上微软还是“细心地”将机能配置印刷在了背面。相比于初代XBOX,XBOX 360将CPU核心提高到了三个,并且核心频率提升到了3.2 GHz,可谓是提升巨大。而将如此强悍的性能塞进比XBOX初代还小的“箱子”无疑为“死亡红灯”埋下了定时炸弹。另外512 MB内存也是微软重点宣传的机能,这对于游戏开发和移植来说简直太重要了。事实证明,在早期和中期的跨平台游戏中,XBOX 360的帧率和稳定性都是最好的。另外箱子侧面就是内容物一览,相比于精英版,我们少了耳麦和容量更大的硬盘。
好了,开箱吧!
拿出主机,原装的XBOX绿色塑封袋不见了,卖家给我换了白色的塑封袋。顺带提一下那根HD AV线,这根线现在来看虽然意义不大,可是在刚刚跨入高清世代的时候,它可是微软准备给玩家的贴心小玩意儿。要知道,XBOX 360首发的时候可不带HDMI接口,也不像PS3首发自带HDMI 1.3接口。他可是你近距离在高于525线的CRT设备上享受HD画质的敲门砖。
专用HD AV线
这根线一头是HD TV端口(有HD开关),另一头是针对日本地区的D端子,能够实现D5 1080p(1125p)的显示效果,不过因为是模拟信号,清晰度还是没法和HDMI 1.3比。但在当时遍地CRT,且液晶电视动辄上万的情况下,XBOX 360可以说是为家里还只有CRT电视的玩家提供了享受HD游戏的门槛。另外日本版的电源比港版的还要大,放在家里被妈妈看见了还不得拿去给电瓶车用。
XBOX 360与“DVD的美学”
多媒体控制器也是采用和本体一样的流线型,不过从设计上来说和XBOX初代遥控器是一脉相承的。说明书相对于初代XBOX来说就比较简单了,一份LIVE线上指南、XBOX 360快速引导指南、本体说明书,设计的非常简洁。而在这个包装盒里,你也找不到那个初代才有的“DVD的美学”的DVD引导指南了233。
印刷物一览
影音播放方面,微软虽然加入了由东芝主导的HD DVD联盟对抗由索尼主导的BD格式。但是XBOX 360本体是不能播放HD DVD的,你需要购入微软专用的HD DVD播放器和专用控制器,无论是普通DVD控制器还是专用控制器,都能与Windows Vista的Media Center互动,一键控制切换。看来微软是想慢慢把后WEB TV融入Windows里面。那么既然机器拿出来了,就不能像上次一样不通电了,首先联网升级系统。
XBOX 360的HD DVD播放器
原始系统是2012年微软第三次LIVE大更新之后的产物(第二次是光环致远星发售时),主机ID看起来和包装盒对号。插上网线,赶快更新。这里要说一句,在XBOX 360 Slim机型出来之前,XBOX 360是不带Wi-Fi模块的,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初版20 GB的PS3上。所以对于第七世代早期的“HALO粉”或者“战争机器”爱好者来说,网线是必不可少的。不过,微软也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在首发后,XBOX 360的无线适配器也上市了。
机码合一
专用无线适配器
XBOX 360作为第七世代主机的代表,放在今天虽然有些过时。不过它的意义无论对于微软本身,还是“软饭”这个群体的新老玩家们,都是巨大且不可磨灭的。他打开了高清世代的大门,以一种玩家能够接受的低姿态普及HD游戏,始终以游戏阵容为王,并在此基础上将后WEB TV时代的“流媒体”概念引入了主机平台。使得游戏主机成为了综合媒体平台,并在后期凭借Kinect又一次站在了体感科技的新高度,拓展了平台的受众和市场。可以说,从世嘉DC的退市到微软XBOX 360的辉煌,见证了微软在娱乐行业做出的种种努力,这里面包含了比尔·盖茨、锡默斯·布莱克里、罗比·巴赫斯、艾德·弗莱斯、詹姆斯·艾拉德、彼得·摩尔、唐·马特里克对于“微软的游戏文化”和“客厅文化”的不断探索与碰撞。他们不畏艰险,高瞻远瞩。
谢谢你,微软!
東雲閑 1年前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