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了文章 发布于 2019-05-07 13:42:19
[游戏杂谈01] 游戏分级的重要性

一款游戏从筹备到被玩家所游玩需要经历立项,开发制作,测试调整,宣传,发行等步骤。不要以为游戏制作完毕后就可以轻松发行,发行这一块程序看似简单,其实是包含着各种流程的,像是国内发行所需要的版号和审核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当然我们今天要聊的不是审核和版号,而是在国内发行并不需要的游戏分级制度。

目前我们常见的游戏版本主要有国内引进的国行版本,美国发行的美版,欧洲地区的欧版,日本地区的日版和港台地区的港台版。在这些非国行版本游戏的封面上都会标有大大的游戏分级标志。

游戏分级制度大量借鉴了电影的分级制度,在这些有着游戏分级制度的国家里,游戏分级工作都是交给相关的游戏分级委员会负责,游戏委员会会根据游戏的内容给游戏进行分级。
常见的游戏分级制度
最有名的游戏分级制度为黑白标志的ESRB制度,这个分级制度在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适用。ESRB依据游戏中的暴力内容,血腥和成人内容将游戏分为EC(幼儿级,三岁以上可玩)、E(普遍级,六岁以上可玩)、E10+(普遍级,十岁以上可玩)、T(青少年级,十三岁以上可玩)、M(成熟级,17岁以上可玩)、AO(成人级,18岁以上可玩)和RP(未定级)七个等级。

其中国内玩家最熟悉的就是M级和T级了,要说明的是M级不是真正的成人级,但凡游戏的血腥和暴露程度较高都可能会是M级,像是《荒野大镖客2》、《战神4》这种类型的游戏毫无意外至少是M级,而AO级是百分百包含成人内容的级别。

除了ESRB,在看游戏预告时经常看到PEGI12或PEGI16的黄色标志,这个是欧洲地区的游戏分级制度,它将分级的年龄直接标在等级上,十分简单易懂,主要分为PEGI3、PEGI4、PEGI6、PEGI7、PEGI12、PEGI16和PEGI18七个等级。除了年龄数字外,标志上还有颜**别,少儿阶段的为绿色标志,青少年为黄色标志,成人为红色标志,十分醒目。

日本的CERO游戏分级制度是在借鉴了美国ESRB分级制度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也是黑白标志配上字母数字表示。主要分为A(全年龄)、B(12岁以上)、C(15岁以上)、D(17岁以上)和Z(18岁以上)五个等级。

我们非常熟悉的港澳台地区也有着较为完善的游戏分级制度GSRR。这个制度结合了日本和欧洲分级制度的特色,主要分为普遍级(不分年龄)、保护级(六岁以上)、辅12(十二岁以上)、辅15(十五岁以上)和限制级(十八岁以上)五个等级。五个等级的分级颜色从绿色到红色依次加深。
游戏分级的重要性
从这些常见的游戏分级制度可以看出,这些国家或地区对于游戏年龄的限制要求十分高,尤其是对暴力、血腥和成人内容很敏感,涉及部分内容就会被打入跟限制级只差一岁的准限制级中。就拿即将发售的卡普空大作《鬼泣5》来说,由于游戏中存在着过多的血腥暴力画面,这款游戏在欧洲被评为PEGI18,是系列第一款真正的****。

此外,对幼儿和青少年的保护是游戏分级制度的初衷,因此在幼儿和青少年的分级中,年龄划分种类多,内容详细。

游戏分级制度不是万能的,但是有了制度的保护才能让整个行业的就业环境更美好。如今,很多人都将电子游戏妖魔化就是因为国内分级制度的不完善。

没有游戏分级制度就只能依靠感觉去试探游戏的审核标准,不仅限制住了创作者的手脚,而且消费者也害怕游戏内容是否适合自己。希望随着国内游戏行业的蓬勃发展,相应的游戏分级制度能够尽快建立起来,打消创作者和消费者的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