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了文章 更新于 2018-10-19 12:28:37
尼尔屁股遐想
(本文于2018年9月发布于百度RPG吧。提要一下,尼尔机械纪元(下称尼尔屁股)是尼尔系列的第二代,而尼尔系列又是龙背上的骑兵系列(下称DOD,共3作)的外传。下文里欧库托姆的请求是我的百度ID,zergegg的奶牛关ID为虫蛋挨批,通称IP兄)
屁股通关了也将近一年半了。但是我对这游戏剧情的想法却始终处于一片混乱、整理不清的状态。音乐倒是天天听。最近SE为了骗钱又出了两张交响乐CD,我一方面在日亚订了一张,另一方面则是猥琐地打开了网易云音乐,搜了一下,嘿,果然已经有人分享了。
昨天在地铁站里散步的时候,耳边便是这两张专相伴。听着听着,似乎突然间找到了一些头绪,循着那丝线索,自己之前对于尼尔屁股的种种困惑,也能逐一厘清了。
一般来说写文章应该避免去触及自己的知识盲区,毕竟这会显得比较菜,文章也会缺乏说服力。不过在我以为,“感想”这种东西,恰恰不应该这般避讳。毕竟所谓感想,重在记录自己的心情,想法。是和朋友们的分享,更是留给若干年后的自己的朝花夕拾。如果因为忌讳而使得这番记录变得残缺不完整,那便是本末倒置了。
而即便在我那一连窜认真却不怎么正式的感想文里,这篇文字也是非常不正式的。因为要写尼尔,就不可避免地需要涉及一些音乐以及哲学的内容。但是我在这两方面的水平么,吧友们也知道是不(滑稽)
終ワリノ音
固定的4拍和后面不断循环的提琴很有鬼畜循环的意味,就这点来说这曲子其实很有DOD1的真传。而且那4拍很凄厉。2分25左右起,像是什么铃声,突然从悲壮转成泠泠的悲戚,3分17左右开始的人声更是哀婉,但到了3分50秒又回到了鬼畜的4拍。结合DOD1的设定和BGM风格,这里给我的感觉就是“哪怕个人有美好的愿望,在整个世界都已经癫乱的巨大浊流下,还是会显得如此无力。”然后在经过一番循环后4分12的时候一个升调收尾,有种日本古典戏剧里最后的嗟叹的感觉。
亚当问9S,你是想XX2B对吧?这里打码了。
我们初见的时候理解为FXXK,后来才发现其实是“杀”。
但其实仔细想一下不难发现,这段薛定谔的打码本身就是双关的。9S想杀2B,但为什么不杀呢?因为她还爱着2B啊。
我觉得9S自己都没有完全厘清自己对2B的感情。也不知道该怎么做。或许9S只是想找到机会和2B摊明一切,恶狠狠地抱怨一通,换来2B的一句对不起,然后什么也不想地埋在2B胸口痛哭一场而已。又或许9S是想佯装不知,等着2B自己来坦明。也可能只是单纯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举棋不定地拖延下去。
——但只要2B还在自己身边,便不急于一时,来日方长,一切都还有机会。
然而就在9S犹豫的期间,A2把刀插入了2B的胸口。
9S为什么歇斯底里地憎恨着A2?因为A2杀了自己爱的人?因为A2越俎代庖杀了自己想杀的人?或许都没错,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A2剥夺了9S在2B问题上的选择权。这同时也就剥夺了9S的思考意义。9S之前对2B的怨怼,犹疑,爱慕,种种种种,在整理出一个结果前,就被A2一刀切了。
而之前乱麻般纠葛在一起,相互矛盾、冲突的种种情感,此时又必须要找到一个地方倾泻,于是全部化作憎恨,指向A2。所以最后9S像疯狗一样地追杀A2,甚至虐杀同款B型战士。因为他对A2的情感远远复杂过一般的憎恨。并且此时的那些B型也不是他所认识的2B了,他再也不需要犹豫如何去处理这段感情。相反倒是可以破罐子破摔地把负面情绪完全宣**来。
对于9S的经历,我是颇有同感的,只是有少许不同。当你憎恨着太多人,但又有理由原谅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的时候,情绪很容易处于极端不稳定的状态。太多的矢量相互冲突,结果就是所有的情感揉成了一团没有指向的怒火,以及因为没有指向而感到茫然的强烈虚无感。
就在耳边的凄厉和哀婉被推向了高潮的时候。这张专辑跳到了下一首曲子。
Weight of the World
(打开这首曲子前请先回去把上面那首曲子关掉……)
这首尼尔屁股的主题曲,可能是旋律自带“希望”的感觉,也可能是因为它数次在游戏里出现的场合总是伴随着“希望”的主题,总之,当我听到它的时候就会条件反射地产生一种“充满希望的情绪”。而这里开场的那段,不知道是什么管乐器,吹得特别轻灵,让我一阵心旌荡漾。结合上面那首曲子的感受和感想,当时我脑海里有一种强烈的画面感:灰色废墟之上的鲜绿萌芽,顶上一束光泻下来,驱散了先前的阴霾。
这让我又联想起这游戏的结局,为什么说能有一个更好的开始?9S本来并不是非杀2B不可,A2也没有非要杀9S的理由。而亚当只是想体验死,夏娃同样没有道理要和寄叶二人拼得你死我活。说到底,一切的仇恨,矛盾,都只是基于各种不幸的偶然,是出于世态的无常。人性中都有良善的一面。假如机遇得宜,本来都可以有一个更美好的相会。各种险恶的遭遇或许本可能在另一个地方变成另一场祥和明媚的邂逅。而充满戾气的刀光剑影也可能消融作云淡风轻的欢声笑语。假设没有阳顶天,谢逊成昆可能仍旧师徒情深;如果东汉不式微,青梅煮酒的二人也可能成为袍泽至交。凯普莱特和蒙太古没有世仇的话,罗密欧与朱丽叶也不至于以悲剧收场。
所以游戏最后的reset,我觉得它是有着某种意义的。横尾最后只给了一个镜头,其他什么都没说,它并不是让9S和A2过家家一样和好如初,也不是让A2把死了的2B给吐出来(从设定上来说这并非不可能)。而是“一切都重新开始”。既然大家本没有原因相互憎恨仇杀,那重置一切后,是不是就可以有更美满的结果呢?横尾没有傻白甜地丢出几幅这样的画面,而只是告诉玩家,“有这样的可能性”。
再放大了、延伸开来讲。这游戏也是给了我一次反思生活的契机。我们生活中所仇视的,憎恨的,埋怨的种种种种,是不是也被各种无谓的误会,不幸的偶然给放大了呢?而所有的站队、敌视和偏见,是不是也都是本可以无的呢?
游戏里,我们给了2B,9S,A2一场重新相逢的机会。那现实里,是不是也可以多多换位思考,给自己,给他人多些机会呢?
人生若只如初见,这游戏带给我们的就是这种感觉和思考吧。
这篇东西,大概,可能,也许,还会有后续。。。。下次我可能会琢磨着写写横尾太郎和他的世界观(奸笑)。但我也不知道所谓的下次是多久以后……
——————————————————————————————————————
(IP兄的回复)
世界观的错乱感....
其实我也不能确认我理解的是不是跟欧兄的一致,只是大致拿我感觉到的及感觉跟尼尔2里类似的说了
我觉得这种“世界观的错乱感”本质是设定水平不足的体现,说白了就是“频繁的出戏”(滑稽)
当然,这一标准是基于欧美的那套完备、严谨的标准而言的,粗略来说就是常常提到的故事是为世界观服务的。
这种设定标准中,故事与所基于的世界观是完全整合自恰的,玩家(观众)的观感是统一的。
但是,在水平不足的设定中,这种世界观是破碎的或是依旧平行的,作者无法或无能将其统一为整体理解,因而导致了印象错乱。
比如普泽直树的《20世纪少年》我就觉得设定崩了....在尤其是后半段我就感觉到类似尼尔2的错乱感。
相对而言我觉得完善得多的《怪物》............观感就是基本统一的并无出戏感。
但是,这种标准更多是鸿篇巨制的叙事要求..................并不是所有的剧本都必须按照这种来。
比如东方哲学式的写意内容.......如何可能按照完备的世界观去对应故事脉络?
李白的十步杀一人?然后呢?
或是楚留香左脚踩右脚?这什么世道?................
当然,这些东西本身就基本在其写意的范畴内行事,所以要么完全读不懂要么就并无出戏感。
但尼尔2这样的东西么,毕竟是各种舶来品的嫁接,水平也没到大师融会贯通的水平,出现各种理解模式错乱也正常。
而且从体验的角度讲,出戏一两次是出戏,但出戏N次就是一种“持续的体验”了,也算是一种“艺术形式”吧
虽然世界观设定为故事服务我也不是不能接受啦..........
但毕加索的画看几次可以,看多了我觉得我要发疯,还是远接受体验整体性的故事,比如《最终兵器彼女》什么的。
所以说到头,我觉得这就是设定水平不足以支撑全部世界观的体现。
当然,在内核处可能存在比如写实、写意两种表达叙事要求上的不兼容。
当然,你要说破碎甚至对立的体验也是一种水平的话.............那好像也算是吧
——————————————————————————————————————
(我的回复)
不愧是IP兄,五体投地啊
不过怎么说呢,水平不足绝对是有的。毕竟横尾太郎能力的天花板从屁股里就可见一斑。但是我觉得问题在于横尾根本就没有试图展示一个完整的,统一的世界观,就像你发的毕加索一样,是刻意的。最典型的就如龙背1的“帝国”“宫殿”“帝都”,完全是在偷换概念。其实不过是一群被洗脑的邪X教X集X团的废堀而已。屁股里的寄叶部队也有存在意义莫名其妙的感觉。玩横尾的游戏的时候,给我感觉就像是有时候做梦。其实醒来后发现那个梦不但颠倒事实,而且狗屁不通。但是这并不会影响我在梦里的喜怒哀乐,也不会影响它在我醒来后带给我的回味。同样的,日式盆景、局促、无法自圆的很多,甚至出戏N次的也有很多。然而FF13就让我恶心到死啊,但是DOD系列不但不恶心,反而有一种美感。
所以还是用你的例子来说,为什么毕加索画的牛头不对马嘴就是立体主义,我画的就只是单纯的涂鸦呢(奸笑)我觉得这里面还是有一点技术在里头的。怎么说呢,第五第六世代的不少RPG都有一点恐怖游戏的基因在里头吧。刚才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她还提到了PS2上的巴洛克。
——————————————————————————————————————
(IP兄的回复)
- 我个人觉得,如果这种错乱感是一种“技术”也可以理解为“艺术形式”的话,那么一般还要满足以下几点。
- 1、是错乱不是割裂,嫁接的对象或出戏的跨度不能太大太极端,比如尼尔2里的寄叶部队跟N2,确实有点莫名其妙但并不是完全不可能,是空白或残缺但不能是完全对立..........玩家虽然觉得错乱但依旧在亦真亦幻的界限内,而不是三岁小孩教你军国大事这样直接偏斜到“笑话”领域去了。2、第二点则是这种出戏已经遵循某种全局的普遍性或节奏上的整体性,就跟我前面提到的“频繁的出戏”......这样一种持续连贯的印象更容易被接受为一种“表现形式”,而一旦习惯也更容易降低或消除出戏的体验负面性。而FF12,我前25个小时是真一直以“冰与火之歌”在期待...虽然有预料但整体还是瞬间雪崩3、第三点则是写意写意,这种出戏的两端或几端不应该是“核心要表达的东西”。比如我在尼尔那文里一方面认为故事残缺,另外方面强调“立意完整”。显然寄叶部队的存在是为了这个“立意”服务的.....作为一种服务手段,有残缺或空白不会太讲究。而反面的例子是FF12,我真的以为这是一个军国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