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了文章 发布于 2018-01-25 15:51:38
小丑,带给人们欢乐的同时,也带了“小丑恐惧症”
看到小丑,你还会发笑嘛?
从最初诞生于宫廷之中,小丑这一职业的历史也有数百年之久。不过与过去所不同的是,如今的小丑带给人们更多的不是欢笑,而是“小丑恐惧症”。白色的面妆、红色的鼻子以及那始终微笑这的表情,却只能让你感到恐惧。为何人们会如此的害怕呢?
小丑恐惧的来源
人们对于小丑的恐惧,一方面是“恐怖谷”理论导致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社会文化的变化,导致小丑在舞台形象上的转变。我们先从恐怖谷理论说起。
“恐怖谷”一词用以形容人类对跟他们相似到特定程度之机器人的排斥反应。而“谷”就是指在研究里“好感度对相似度”的关系图中,在相似度临近100%前,好感度突然坠至反感水平,回升至好感前的那段范围。
这个理论其实十分的好理解,在各种恐怖游戏、电影中,最令人们感到恐惧往往不是僵尸、异形这种,而是玩偶、娃娃、小丑等这种与人类的形体和行为十分相似,但由于外表上的残缺(破损的娃娃)或者妆容上的改变(小丑),以及行为上的不自然,不能被看做是人,这些正好落入了“恐怖谷”之中。
很多研究已经正式,“恐怖谷”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确确实实的存在,Mathur和Reichling在研究中证实,人对于类人机器人的亲和度评价确实服从恐怖谷效应. 如下图所示.
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机器人外形介于人与非人之间的时候,人们对其的恐惧会达到最大。这一种心理被归为“心理失调”,人们在遇到这类东西是,会产生一种认知的矛盾(这东西到底是不是人),从而引起了心理上的不适。引起这种认知失调的既不是外表本身,也不是动作本身,而是外表与动作的组合. 也就是说,长得像人,动得却不像人,这才是最creepy的...(反之亦然,比如长得不像人,动得像人的小丑)
恐怖谷效应就说到这里. 但这只是从还原主义的角度提供了一个粗糙的解释。真正理解现代人对于小丑这一形象的特异性恐惧,还是需要从社会文化方面来说。
社会文化角度
最初让观众感受到“小丑恐惧”,或者说最初让小丑杀人的戏剧,来源于Ruggero Leoncavallo的歌剧Pagliacci.,剧中的小丑Canio因为妻子出轨,一气之下杀死了妻子以及她的情人。这个剧情其实很普通,但是关键在于,他是第一个在舞台上,穿着小丑戏服杀人的小丑. 从这一刻起,小丑这种角色就有了一种双重存在,除了喜剧效果之外,小丑还被赋予了一种能够在微笑之下将人杀死的恐怖角色。
不过,并不是说从这一戏剧以后,人们才开始惧怕小丑,这种恐惧的形象被瞬间的塑造出来。小丑自身的外形对于这种“恐怖、恶意”的形象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小丑那保持不变的微笑,与给人带来的死亡形成了一种很鲜明的对比,这类激烈的对比会引起人们强烈的焦虑感与压力感。这些情感最终引出了一种错位感, 小丑私人生活形象与舞台人格形象的错位. 小丑在舞台上可以是活泼而令人愉悦的.,然而私下中,小丑却可以是残酷而嗜血的.,这一种形象上的反差,引起人们的强烈不适以及恐惧。
在Pagliacci之后,越来越多的戏剧,让小丑握起了凶器。比如下图的“Laugh, Clown, Laugh”,这部剧中作为小丑的主角一直接受着抑郁症的治疗.,最后他在“自己脑袋被吊在钢缆上向下滑”的痛苦幻觉中自杀了。小丑已经不在是过去只会引人发笑的角色,而是转变成了伴随着死亡的形象。
如果说舞台上的小丑形象,还只是艺术上的塑造,那么现实中发生的案件,可以说是彻底引发了人们的小丑恐惧。
小丑案件
前一段时间,美国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扮演小丑吓人的恶作剧,有的小丑会引诱孩子进入树林,还有小丑会追逐路人,阿拉巴马州的一个学校甚至因为小丑的恐吓而被迫关闭学校。这些或许还可以说是恶作剧,那么下面这起连环杀人案可以说是现实中的《IT》了。
在 1972 年到 1978 年之间,一位叫约翰·韦恩·盖西的人,对至少 33 名年龄由 14 岁至 21 岁的男孩进行了性侵犯和谋杀。这个人在社区中十分热心,并加入了一个“快活小丑”的俱乐部,俱乐部成员会打扮成小丑定期进行筹款活动、游行并为住院儿童带来娱乐。
美国《每日镜报》对这个连环杀人狂的报道标题直接就是《在一个小丑家中发现了四具以上的尸体》,小丑不在是那个在舞台上行凶的人,而是彻彻底底的来到了身边。一个看似美好欢乐的事物,却有着截然相反的黑暗,这种反差带给人们极大的震撼。
从此小丑不在让人发笑,而是让人感到恐惧。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