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了文章 发布于 2016-08-30 20:03:58
这篇文章或许能让你重新认识”网络成瘾“
导语:不久前,一位自称“网瘾治疗中心的小张”的同学,向媒体诉说了自己被送入性格矫正中心(实为网瘾治疗中心)后的遭遇。该事件不仅让“磁爆步兵杨永信”又火了一把,沉寂已久的网瘾问题也随之再次浮出水面。
对于网瘾问题,我一直秉持不予置评的态度。如今人们的生活工作都已离不开网络,早年饱受诟病的电子游戏也通过移动设备,逐渐渗透进了所有人的日常生活。这一切都使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网络游戏妖魔化的言论自然会被人遗忘,过多地讨论反而会帮助某些别有用心的人进行免费宣传。
然而在看过小张的采访后我突然意识到,整个社会离真正解决网瘾问题还有相当长一段距离,并不像自己之前想的那么乐观。即便人们对于网络的接受程度已经变得很高,然而网络成瘾问题本身,却从来没有得到过解决。必须得承认的是,即使网瘾曾遭到媒体的恶意夸大,但不能否认它确实存在。即便在今天的大多数人看来,网瘾的影响力微不足道,但每个家庭的环境并不相同。也许在某些家庭中,网瘾确实给他们造成了极大危害。
相比一味谴责家长的愚昧和网瘾中心的利欲熏心,我认为不如站在这些家庭的角度想想,究竟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办法能够帮助他们,或许才能从根本上缓解这个问题。我相信家长之所以将孩子送入网瘾中心,绝大多数都是实在没有办法了,才不得已而为之。只要让他们正确认识网瘾问题,至少也能够避免被网瘾中心骗钱坑人的窘境。
为了方便理解和增强说服力,我想先为大家讲一个故事。这是在上世纪进行的一项有关“成瘾”的科学实验,虽然实验的初衷是研究毒品成瘾,但我认为其中的独到观点,用来探讨生活中任何成瘾现象都足以适用。
老鼠乐园:颠覆成见的成瘾实验
上世纪60-70年代,科学家开始关注并研究成瘾行为,我们对成瘾的种种认知大多来自于那个时期。此时的科学家们热衷于使用药物与动物进行实验,由于老鼠的神经系统与人类极为相似,它们便成了研究成瘾行为的最佳对象。
正如我们现实中的吸毒者一般,这些用作实验的老鼠下场往往都异常悲惨。在其中一个实验里,一只小白鼠被关进有两个水槽的笼子里,一个水槽只是普通的水,另一个水槽则掺有海洛英或古柯碱;几乎每次进行这项实验,老鼠都会不断吸食带药的水,直到毒品将它杀死。在另一个实验里,科学家布置了一个带电区域,行走在上面的老鼠会受到严重的电击。老鼠布满神经末梢的脚掌对疼痛异常敏感,但为了拿到带电区域另一头的**药丸,即使它不断出现畏惧反应、发出尖叫,仍然坚持着走到了带电区域的另一头。一到终点老鼠便瘫倒在地,匍匐着从导管中吸取药丸。
所有的实验结果似乎都指向一个结论:特定物质具有强烈的成瘾性质,而成瘾反应也具有生理上的必然性。因此解决成瘾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禁止特定物质的流通——正如我们现在大多数人所做的那样,禁止人们接触毒品或者其他导致成瘾的东西。然而心理学家布鲁斯·亚历山大(Bruce Alexander)却不这么认为。他在研究这些实验时突然意识到,这些药物成瘾的老鼠大多被剃光背部的毛、直接插入导管,甚至脑部被植入电极,关在一个狭窄肮脏的笼子里,日子过得无疑是相当悲惨的;如果一个人也被这样对待,那么除了吸食毒品让自己振奋,他似乎也没有其他的事情可做了。
亚历山大不禁好奇,如果把笼子移走、让这些老鼠处于快乐舒适的环境中,它们还会吗沉溺于毒品的诱惑中吗?为了证实这个结论,他和两个助手合力为老鼠建造了一个足有五六平方米大的豪华住所,里面不仅放上了多种老鼠爱吃的食物,还有可供老鼠玩耍的圆球、滚轮、锡罐;就连墙壁都被三人仔细粉刷,画上了美丽的森林、山川和河流。当然作为实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里面也同时放入了普通的自来水和掺了**的糖水(**带有苦味,所以加糖避免老鼠不喜欢)。
作为对比,他们将16只老鼠放入豪华的老鼠乐园里,另外6只老鼠则放进与世隔绝的笼子中。令人震惊的结果出现了:住在笼子里的老鼠,几乎在实验一开始就不停地吸食掺有**的水;而住在乐园里的老鼠,不管实验者在**水里面加再多的糖,仍然会排斥喝下这种具有麻醉效果的液体(虽然有老鼠偶尔还是会去喝**糖水,但它们还是更偏好没有味道的自来水)。至于吸毒上瘾、过量出现症状的乐园老鼠,则一只也没有出现。
最后的统计结果显示,笼子里老鼠喝**水的频率是乐园老鼠的16倍。更有意思的是,实验者在老鼠乐园的**水中加人Naloxene——一种可以减轻**作用的药物后,老鼠一改对**水的厌恶,重新开始喝起这种水来。实验结果揭露出这样一个事实:置身乐园环境中的老鼠会避免接触任何影响其群体行为的物质。老鼠喜欢带有甜味的水,前提是喝下肚后,不会让自己神情呆滞茫然,影响到它们的玩耍、交配和其他娱乐活动。
亚历山大团队又试图研究老鼠乐园对于已经上瘾的老鼠是否有影响。在多次尝试让乐园老鼠上瘾无效后,他们取消了普通自来水的供应,只给老鼠提供**水。57天后,当所有老鼠都染上了毒瘾时,实验者再同时给予两组老鼠自来水和**水。
实验结果让亚历山大很满意。笼子里的老鼠和以前一样,继续饮用**水。而乐园里的老鼠即使已经**成瘾,也仍然会排斥**水;即使出现了戒断反应,也会减少服用的剂量。这项实验结果表明,就算已经形成的瘾,也并非不可改变。
乐园中的老鼠不会上瘾,那么人呢?
也许你会觉得,老鼠和人并不相同,它们的反应不足以成为我们的依据。事实上,科学家们虽然不可能拿人做实验,但现实生活中这类例子其实并不少。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当病人因为骨折被送进医院时候,接下来数周甚至数月时间,都需要注射“二乙酰**”,也就是所谓的***。而且医院里的***是没有经过稀释的,它比黑市卖的***效力更强。换句话说,你身边的医院就有很多人正在使用高浓度的毒品,但你见过有人因为一个骨折手术就对毒品上瘾吗?其实并没有。
这里还有一个更好的例子。在越南战争中,有两成美军经常吸毒,人们非常担心在战争结束后,美国本土会出现成千上万的瘾君子。然而跟踪调查的结果却让人大吃一惊:95%的吸毒美军回到家后自动停止吸毒,不仅没有依赖戒毒所,甚至都没有出现戒断反应。显然这种现象用传统观念是解释不通的。
但如果你能接受亚历山大的说法,那么以上现象就很好理解了。身处战场的美军,随时随地都处于恶劣的环境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死亡的威胁,也没有足够的娱乐活动,他们的环境比实验室的老鼠好不了多少。在没有战斗爆发的时候,他们不仅没有足够的娱乐活动打发时间,同时还需要时刻担心自己的死亡,因此毒品就成了他们唯一能够缓解压力的方式。当他们从战场归来回到社会当中时,就仿佛实验室中的老鼠重新回到乐园一样。他们能够与家人和朋友和谐相处,不用担心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还有了更多可供选择的娱乐方式,自然也用不着沉溺毒品了。
由于涉及到毒品这个敏感话题,在进一步讨论话题之前,这里需要特别提醒及纠正一个可能的误解:上述例子并不代表我们否认毒品的危害性。事实上,我们很难在现实中找到一个如“老鼠乐园”那般完美的环境,虽然我们的物质生活极为丰富,但精神世界却相当空虚。大多数人都因为学习和工作的压力,使得自己即便有如此之多可供选择的娱乐方式,但却因为时间有限,连跟家人团聚都可能成为一种奢侈的享受。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现代人,要像乐园老鼠那样轻易摆脱毒瘾,实在是相当困难。
而且除了使人上瘾外,毒品最大的危害其实在于对于大脑神经系统的永久性损害。为了追求短暂的快感而付出不可挽回的代价,实在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行为。至于那些抱着好奇的心态跃跃欲试的人,或许自以为这种触动红线的叛逆行为很酷,但在旁人看来,所表现出的不过是幼稚和愚昧罢了。
请为孩子构建“老鼠乐园”
荷兰社会心理学家皮特·寇恩(Peter Cohen)认为,建立联结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人类是一种群体动物,因此在平常生活中,我们总乐于和其他人主动建立联结;然而当我们失意沮丧时,就倾向于和一些能立即让自己忘记烦恼、缓解自己焦虑的东西建立联结。这些东西可以是毒品、香烟、手机、网络、游戏、赌博……所以虽然成瘾一直被看作是负面的东西,但换个角度来看,也能看作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如果一个人的负面情绪一直得不到释放,积蓄的精神压力反而容易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这里并非是说,成瘾行为本身一定是对人有利的,只是想说明一个观点:成瘾现象虽然和特定事物有一定联系,但绝不是导致成瘾的唯一因素,甚至都不是主要原因。真正导致成瘾的,是来自现实中的生活压力。仅仅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成瘾事物上,而忽略了成瘾者的心理需求,结果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所以为什么现实中戒毒那么难,如果你有机会亲自问问吸毒者或者戒毒所的工作人员,很多人都会告诉你,心理上的瘾才是最难戒的。很多人在戒毒所戒除毒瘾后回到社会,他们的生活不但没有因此好转,反而被贴上了“吸毒者”的标签,遭受着人们的冷眼相待,甚至连工作都很难找。生活在这样苦闷的现实中,再加上其他人无法容纳这些“异类”,他们只能选择回到过去的生活,和以前的朋友生活在一起。因为除了毒品能让他们暂时忘记痛苦,实在是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排忧解难了。
网络成瘾也是一样的道理。无论是棍棒教育还是送入网瘾中心,不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问题,反而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在受过惩罚之后,孩子的生活也并没有发生改变,依旧过得和以前一样糟糕。如果不让他们找点事做,他们就会感到空虚和无聊。这正是大多数孩子即使从网瘾中心出来,也无法成功戒除网瘾的原因。
因此要让孩子往健康的方向发展,就应该为他们创造一个类似老鼠乐园的环境。网络游戏其实也是在塑造这样一个环境,虽然它是虚拟的,但从中获得乐趣远比现实中简单。如果家长一味责骂,只会让他们感觉虚拟世界或许更美好一些;反之,如果能多一些时间关心孩子,引导他们与外界多多接触,让他们感到现实并不那么苦闷难熬、同样充满乐趣的话,自然也愿意花更多时间在现实中。
最后我还想对家长说一点,网络和游戏并非完全一无是处。如今的时代变了,孩子都是在互联网的环境中长大,这些东西不仅可以为他们缓解压力,很多时候更是他们之间沟通的桥梁,完全禁止他们接触网络不仅是不现实、同样也是不健康的的。当然我们都明白什么,无论做什么都要适度,只是我希望,当您在看见孩子无法控制自己的时候,一定要克制住自己的努力,耐心、温和以及平等地与他们沟通交流。要知道,只有一个和谐的环境,才能为他们构建一个真正的“老鼠乐园”。
棒主 1年前
发布
九头蛇™s ******** 1年前
发布
Serenity 1年前
发布
Tiberius Shifter 1年前
Serenity 1年前
莫伊 [作者] 1年前
发布
汪汪仙贝 1年前
发布
方程 1年前
重水反应堆 1年前
社会学一直在面临难以实验的问题。
一方面是不人道。人权是个体反对权力压迫的重要武器,任何破坏人权的行为危害的都不止是某一个个体,它可能是我们集体权利城墙上的一道裂缝。
另一方面,实际个体差异巨大,而且各个因素的影响力因信息量过于庞大而不可知,连环杀人犯也可能是快乐童年长大的。
还有,社会性问题具有时代背景,很可能是不重复发生的。因为时代的差异也可能导致上一个时代的问题到了下一个时代根本不存在。小时候电脑、手机,都是小孩子不务正业的玩具。现在,许许多多当时的长辈也成天抱着手机去接触信息。
成名的社会学实验往往都是臭名昭著的,比方说1971年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因此目前社会学主要还是观察和定性分析,定量用以证伪。
我们再来看一下“网瘾”这个概念。事实上,网络是个非常复杂的信息综合体和内容提供者,跟烟、酒、毒品等化学物质提供源不能随意等同。就好像大家都说“杀人偿命”,但是司法上是不会简单地去这么做判断。往往要从犯罪者的动机,是否有预谋,是否受到环境的强烈刺激,是否存在生理障碍等因素去判断。再换个角度说,现代人是不是具有“电力”成瘾呢?
所以真的要讨论网络的“成瘾性”还得具体分割去讨论和判断,光一个网络本身去下定义,命题未免太大了。
历史上不少科学突破是建立在违反当时社会伦理的,我认可它们对人类整体的贡献。但是正如社会伦理本就不是只有功利主义一种,我们还是要对“活人”多给与尊重,因为有一天可能我们就在其他的领域成了可怜的小白鼠。
发布
方程 1年前
发布